刷到过不少夫妻吵架的吐槽:“他下班就躺沙发,家里啥也不管”“我累死累活带娃,她连句关心都没有”。很多人把婚姻问题归罪于“不爱了”,其实不是爱没了,是婚姻里少了个关键的“第三者”——它不插足感情,反而能让日子越过越稳。
这个“第三者”,是“边界感”
心理学里有个“刺猬效应”:天冷时刺猬想靠在一起取暖,但靠太近会被彼此的刺扎到,离太远又冷,最后只能保持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婚姻里的“边界感”,就是这个恰到好处的距离,也是最该存在的“第三者”。
作家周国平曾在文章里写过他和妻子的相处:两人都爱看书,但不会强迫对方读自己喜欢的书;他喜欢安静写作,妻子喜欢和朋友聊天,也从不会在他写作时打扰。周国平说:“好的婚姻,不是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而是各自保留一部分自己的空间,谁也不侵占谁。”
反观身边那些吵不停的夫妻,大多是丢了“边界感”。有个朋友结婚后,每天查丈夫的手机,连他和同事的工作群都要加入;丈夫也不示弱,要求妻子每次和闺蜜出门都要发定位。最后两人闹到要离婚,朋友才说:“我以为把他盯紧点是在乎他,没想到把他推远了。”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孤独不是因为身边没人,而是因为无法与他人分享最深处的自己。”婚姻里没有边界感,就像把两个刺猬硬捆在一起,再深的感情也会被扎得千疮百孔。而“边界感”这个“第三者”,能帮两人守住各自的小空间,反而让彼此更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这个“第三者”,是“共同目标”
见过很多夫妻,结婚前一起规划未来:“以后买个带阳台的房子”“攒钱去一次国外旅行”,可结婚后日子过着过着就散了——不是没钱,是没了“共同目标”这个“第三者”,日子成了各自的“独角戏”。
科学家钱学森和妻子蒋英的婚姻,就是靠“共同目标”撑起来的。钱学森搞科研时,经常忙到忘了吃饭,蒋英就每天算着时间给他送加餐;蒋英热爱音乐,举办音乐会时,钱学森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去听。他们一个搞科学,一个搞艺术,却有个共同目标:把彼此的日子过好,也把各自的事业做好。蒋英曾说:“我们俩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延伸,却又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
我邻居老两口,结婚四十多年从没红过脸。问他们秘诀,老爷子说:“每年我们都定个小目标,今年一起学用智能手机,明年一起种个小菜园,有目标就有盼头,日子就不会淡。”
心理学里的“目标导向理论”说:“共同目标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让彼此更愿意为对方付出。”婚姻里没有共同目标,就像船没了舵,再大的船也会在海里漂着。而“共同目标”这个“第三者”,能让两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自然越过越有滋味。
这个“第三者”,是“幽默感”
有句话说:“再好的感情,也经不住日复一日的平淡。”而“幽默感”这个“第三者”,就是给平淡日子加的糖,能把吵架变成玩笑,把矛盾变成情趣。
作家老舍和妻子胡絜青的婚姻里,幽默感就没缺席过。有一次胡絜青做饭,不小心把盐放多了,老舍尝了一口没说话,反而笑着说:“这菜好啊,吃了能少喝水,省水钱。”胡絜青听了也笑了,原本可能爆发的争吵,就这么被一句玩笑化解了。老舍曾说:“婚姻里的幽默,不是耍嘴皮子,是知道怎么让对方不生气,怎么让日子不沉闷。”
反观那些容易冷战的夫妻,大多是少了点幽默感。有对年轻夫妻,因为丈夫忘了结婚纪念日吵起来,妻子哭着说“你根本不在乎我”,丈夫却只会说“不就是个日子吗”,最后两人冷战了一个月。其实只要丈夫说句“我这脑子,把重要日子记成下个月了,这就补个大礼物,原谅我这糊涂蛋呗”,大概率就能哄好。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幽默感的夫妻,婚姻幸福感比普通夫妻高60%。”因为幽默能化解负面情绪,能让彼此看到对方的可爱之处。婚姻里的柴米油盐很琐碎,有了“幽默感”这个“第三者”,就能把琐碎的日子过成段子,把平凡的时光过成诗。
别害怕“第三者”,它是婚姻的保鲜剂
很多人一听到“第三者”就紧张,其实婚姻里真正该怕的,是没有这些“好第三者”。“边界感”让彼此保留自我,“共同目标”让彼此携手前行,“幽默感”让日子充满乐趣——它们不是来破坏婚姻的,是来给婚姻保鲜的。
就像养花需要浇水、施肥、晒太阳,婚姻也需要这些“第三者”来滋养。没有边界感,感情会窒息;没有共同目标,日子会迷茫;没有幽默感,生活会沉闷。
作家三毛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更是两个人一辈子的修行。”这场修行里,别拒绝那些能让婚姻更好的“第三者”。学会留一点边界给彼此,定一些目标一起努力,多一点幽默化解矛盾,你会发现:好的婚姻,不是两个人凑在一起过日子,是两个人因为彼此,把日子过成了更好的样子。
毕竟,婚姻的终极意义,不是找个人搭伙,是找个人一起,把平凡的日子,过出不平凡的温暖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