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不,是路人甲!伊朗高层悔不当初:俄伊结盟,危难时遭背叛

 185    |      2025-08-30 18:47

近期,德黑兰高层首次流露出对与莫斯科“联盟”的深切懊悔。他们发现,在国家危难之际,这份曾被寄予厚望的伙伴关系,不仅未能提供预期支援,反而更像是一种背叛。

信任的裂痕由此撕开,一场从表面伙伴关系滑向深层危机的转变,正迫使伊朗深刻反思其“转向东方”的外交战略。这场地缘政治棋局中的惨痛误判,不仅是外交上的尴尬,更可能引发长远的战略调整。

盟友?不,是路人甲

德黑兰与莫斯科之间,那份冠冕堂皇的“战略伙伴关系”,从一开始就带着几分逢场作戏的意味。去年一月,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访问莫斯科,签署了《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

这份协议主要聚焦经济、外交及科技合作。它与去年六月俄罗斯和朝鲜签署的条约截然不同,刻意避开了任何军事同盟条款,仿佛一道明确的红线。

俄罗斯方面当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条约不包含军事义务。这番话,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更像是一次对伊朗的“教育”,一份清晰的提醒。

即便佩泽希齐扬去年七月上任后,急于在今年一月签署这份协议,以完成前总统莱希的政治遗产,伊朗国内对俄伊关系的质疑声浪依然此起彼伏。

温和派成员,如“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的穆罕默德·萨德尔,就曾公开警告,这份条约缺乏实质意义,不过是纸面文章。这预示着联盟基础的薄弱。

伊朗为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提供了大量支持,特别是无人机。今年上半年,伊朗对俄无人机出口额突破八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可谓倾囊相助。

然而,这种单向的、不计回报的援助,并未换来对等的安全承诺。德黑兰感到,自己更像是一个慷慨的“供货商”,而非平等的伙伴。这种不对等,注定了联盟的脆弱。

防空系统?纸糊的!

今年六月十三日至二十四日,长达十二天的伊以冲突爆发。伊朗中部防空系统几乎被击穿,损失惨重。多个S-300阵地被摧毁,大量核心装备沦为废铁。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十七亿美元。联合国报告也记录了这些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就在这场冲突最激烈时,伊朗高层罕见公开指责俄罗斯袖手旁观。

更令人心寒的是,他们甚至怀疑俄罗斯在背后捅刀。伊朗“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的萨德尔成员公开指控俄罗斯向以色列提供了关于伊朗防空系统的情报。

伊朗原本期待俄罗斯是并肩作战的盟友,结果却成了“精准制导”的定位器。伊朗的防空体系中部署有俄制S-300导弹,主要用于保护核设施等关键目标。

然而,以军的打击精准得如同掌握了内部信息。连S-300这样的看家本领也未能抵挡,这让伊朗高层感到匪夷所思,背后必有蹊跷。

萨德尔的言论让伊朗真正感到愤怒。他称俄罗斯将防空系统坐标交给了以色列,这被视为赤裸裸的背叛,而非一般的情报失误。

伊朗一夜之间意识到,其所依赖的后盾,竟是别人交易的筹码。这种被盟友出卖的滋味,远比失败本身更令人难以接受,也更具警示意义。

脚踩两只船,稳得很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长期奉行一种务实而灵活的外交策略。其目标是平衡各方利益,而非坚定地站队,以免失去任何一方的影响力。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公开解释其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指出以色列有近二百万俄语人口,并称以色列为“几乎是一个讲俄语的国家”。

普京强调,俄罗斯外交始终将此因素纳入考量。这番话清晰表明了其对以色列关系的重视,也暗示了其在中东策略中的复杂考量。

普京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密切私人关系也广为人知。两人作为国际保守派阵营的资深人物,关系一直良好,私交甚笃。

这种“战略模糊”使得俄罗斯能够脚踩两条船。它既需要伊朗牵制美以,又不愿与特拉维夫彻底决裂,从而保持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此前,去年十二月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倒台后,俄伊两国官媒的相互“甩锅”,已显露出双边关系的裂痕超出预期,并非首次。

近期的伊以军事冲突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裂痕。冲突后,俄罗斯仅谴责以色列行为“违反国际法”,并未提供任何实质性支持。

它也未采取行动施压,只是保持了暧昧态度。这种姿态,使得俄伊联盟的内在不稳定性暴露无遗,脆弱得不堪一击。

棋子?那也得有点用

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考量中,伊朗的角色似乎更像是一个可以被利用或牺牲的棋子,而非一个平等的战略伙伴,地位悬殊。

伊朗曾期待俄罗斯能补上S-400系统,但承诺始终停留在“尽快安排”阶段,遥遥无期。这让伊朗感到被敷衍,被区别对待。

俄罗斯七成军工产能集中于乌克兰战事,导致出口订单被一再拖延。这显示出对伊朗需求的次要地位,优先级远低于自身战事。

普京甚至透露,俄罗斯曾提议与伊朗合作开发防空系统,但被伊朗拒绝。普京此言暗示伊朗当初未采购俄制装备是其脆弱性的原因。

他将责任巧妙地推给了伊朗,言下之意是“你当初不听我的,现在怪谁?”这种说法,更让伊朗感到被嘲讽,被轻视。

所谓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利益不符时,迅速转变为“生意归生意,感情靠边站”的冷酷现实。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伊朗国内调查结果直指俄罗斯为防空阵地坐标泄露源头,因为以色列军队精准避开了俄制装备的部署位置,令人震惊。

这意味着伊朗从一个“卖家”那里购买装备,又被这个“卖家”出卖了。这场“战略伙伴关系”从一开始就缺乏互信,充满算计。

它更像是俄罗斯单方面获利,伊朗出力,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被定位”。当俄罗斯的核心利益与中东局势发生冲突时,莫斯科毫不犹豫。

它选择了自身的优先项,将伊朗置于次要位置,毫不留情地牺牲了这份“友谊”,展现了其冷酷无情的一面。

强硬派,脸往哪搁?

对俄政策的挫败,使得伊朗国内主导“转向东方”战略的强硬派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声誉受损。他们的决策基础正在动摇。

温和派高层萨德尔的言论,不仅直接批评了俄罗斯,也间接指向了推动对俄紧密合作的强硬派及其所支持的现任总统。

他表态的重点在于强调“俄伊之间的联盟毫无意义”,而非单纯指控信息泄露。这可能在暗示八十六岁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他应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哈梅内伊是这一战略的最终拍板者。此次危机加剧了伊朗国内派系间的裂痕,矛盾日益尖锐。

温和派精英呼吁重新评估对外政策,考虑外交多元化,不能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强硬派在前总统莱希的推动下,曾一心想与西方断交,依靠俄罗斯在中东对抗美国,并将其与俄罗斯结盟视为对抗西方的支柱。

强硬派在二零二零年掌控议会,二零二一年赢得总统大选,并在二零二四年进一步巩固了权力,风头一时无两。

但现实的打击使其政策基础动摇。对俄伊关系的质疑声浪依然高涨,让强硬派不得不面对尴尬的局面,难以自圆其说。

与每年大量进口石油且地理距离遥远的中国相比,伊朗与俄罗斯在经济上存在竞争。地区利益也多有交叉与博弈。

两国实现互利共赢的难度较大,远不如与中国合作前景广阔。这种结构性矛盾,让德黑兰的“转向东方”战略显得步履维艰。

鸡蛋,别放一个篮子

在对俄关系遭遇挫折后,伊朗国内出现了寻求更广泛、更平衡外交策略的强烈呼声。他们希望减少对单一大国的依赖。

伊朗议会已在八月召开了闭门听证会,讨论重新评估对俄政策。许多议员建议,未来应优先强化与中国、印度的合作关系。

他们主张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避免重蹈覆辙。主流媒体《哈姆沙赫里报》社论指出:“我们需要关键时刻能出手的伙伴。

而不是空头盟友。”这种声音代表着部分温和派精英的反思:是否应重新审视对外方向?是否应考虑外交多元化?

尽管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仍偏向强硬派,短期内政策大转弯的可能性不大。但这次“背刺”确实动摇了伊朗内部对俄信任的根基。

俄伊关系的裂痕,是整个中东格局一次低调但深刻的震动。“抵抗之弧”这条线,原本是伊朗在叙利亚、黎巴嫩等地的战略支撑。

如今这条线出现了松动,甚至有崩塌的风险。盟友们也开始重新评估:当“老大哥”出事时,能指望谁?这份不确定性,将影响深远。

结语:交了学费,看清底牌

伊朗与俄罗斯“战略联盟”的破裂,是国家战略判断失误的惨痛教训。这场信任危机警示所有在中大国博弈中求存的国家。

过度依赖单一盟友可能带来风险而非安全。伊朗这次交了学费,失了阵地,也看清了所谓“盟友”的底牌,代价沉重。

未来的外交路不能再靠幻想,也不能再赌命。地缘政治从来不是感情用事的地方,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越早看清,代价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