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张仪力劝秦王攻韩博功名,却被冷笑拒绝,20年后他跪地认错

 55    |      2025-08-05 00:58

咸阳宫内,年过花甲的张仪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陛下...您当年的决定,臣现在才明白!"他的声音颤抖着,"臣愚昧!臣该死!"

所有朝臣都愣住了。这个纵横天下二十载的舌辩之士,这个让六国君主都敬畏三分的谋略大师,竟然在朝堂上如此失态!

秦惠文王嬴驷静静地看着他,眼中没有得意,只有深深的疲惫。

"张仪,你知道吗?"王者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二十年前,当你力劝寡人攻韩时,寡人就在等这一天..."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二十年前的那个决定,到底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01

【二十年前·秦王宫议事殿】

春风和煦,咸阳城内桃花盛开。

年轻的张仪站在议事殿中,神采飞扬。他刚刚三十出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大王!"张仪的声音充满激情,"如今正是我大秦东出的绝佳时机!"

大殿内,文武百官静静听着这位新来的谋士高谈阔论。

"韩国国力衰微,正是软柿子!我们若能一举拿下韩地,不仅可以控制中原要道,更能威慑魏、赵两国!"

张仪越说越兴奋,他在殿中踱着步,手舞足蹈。

"届时,大王您将名震天下!史书必将记载您的丰功伟绩!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然而,坐在王座上的嬴驷却始终面无表情。

他只有二十五岁,但眼神深邃如深潭。自幼在宫廷政治中摸爬滚打,让他过早地学会了隐藏情感。

"张仪。"嬴驷终于开口了,声音平静得让人心惊。

"臣在!"张仪立刻停下脚步,恭敬地等待君王的回应。

"你觉得,攻韩之后,寡人能得到什么?"

张仪不假思索地回答:"天下霸主之名!六国俯首之势!还有..."

"还有什么?"

"还有青史留名的机会!"张仪的眼中闪闪发光,"大王,功名利禄,不正是我等男儿毕生所求吗?"

听到这话,嬴驷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几乎不可察觉的冷笑。

"功名利禄..."他轻声重复着这四个字,"张仪,你可知道,寡人最不缺的,就是这些虚名。"

张仪一愣,不明白君王的意思。

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殿角传来:"大王,老臣有不同看法。"

所有人转头望去,说话的是司马错。这位老将军已经年过五旬,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

"司马将军请讲。"嬴驷点头示意。

司马错缓步走到殿中,目光扫视一圈,最后定格在张仪脸上。

"张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老臣以为,攻韩不如攻蜀。"

什么?!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攻蜀?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张仪更是满脸不解:"司马将军,蜀地偏远,民风未化,打下来有何用处?"

司马错淡然一笑:"张大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功名,却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

"何意?"

"韩国虽弱,但四战之地,即使拿下也难以坚守。而蜀地虽远,但土地肥沃,民众淳朴,一旦攻下,便是我大秦的稳固后方。"

司马错说到这里,看向嬴驷:"更重要的是,蜀地控制着巴蜀平原,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粮食和财富。有了这些,大王还愁没有东出的本钱吗?"

张仪急了:"可是司马将军,蜀道难于上青天!劳师远征,万一失败..."

"失败?"司马错摇摇头,"张大人,你太小看我大秦的实力了。"

两人在殿中激烈辩论,各不相让。文武百官分成两派,有的支持张仪的东进计划,有的赞同司马错的西征方略。

而嬴驷,始终静静地坐在王座上,看着这一切。

他的心中早有定论。

02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

张仪口若悬河,从地理形势到政治格局,从军事战略到经济考量,方方面面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大王!"他最后激动地说道,"韩国就在我们眼前,唾手可得!错过这个机会,我们可能要等上十年、二十年!"

司马错则更加务实:"大王,战争不是为了彰显武力,而是为了获得实际利益。蜀地一旦拿下,我大秦的国力将增加一倍!"

两人说完,殿中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在等待君王的决定。

嬴驷缓缓起身,走下台阶,来到两人面前。

"张仪。"他先看向张仪,"你说攻韩能让寡人名震天下?"

"千真万确!"张仪眼中满含期待。

"司马错。"嬴驷又转向老将军,"你说攻蜀能让寡人富甲天下?"

"老臣敢以性命担保!"司马错肃然回答。

嬴驷点点头,在殿中踱了几步,似乎在深思。

良久,他停下脚步,声音平静但坚定:

"寡人决定了。"

所有人屏住呼吸。

"攻蜀!"

两个字如惊雷般在大殿中炸响。

张仪如遭雷击,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大王...您...您真的决定攻蜀?"他的声音颤抖着,"那可是荒蛮之地啊!"

嬴驷转身看着他,眼神中有种说不出的深意。

"张仪,你知道什么是帝王心术吗?"

张仪摇摇头,满脸困惑。

"帝王心术,就是要看得比别人更远,想得比别人更深。"嬴驷的声音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沧桑,"眼前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的智者,要为百年后的国运谋划。"

说到这里,他看向司马错:"司马将军说得对。蜀地虽远,但那里有我大秦真正需要的东西。"

张仪还想争辩:"可是大王,攻韩的时机稍纵即逝..."

"时机?"嬴驷冷笑一声,"张仪,真正的时机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他走回王座,坐下后继续说道:"韩国确实很弱,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会拼死抵抗。而蜀国内乱,正是天赐良机。"

张仪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感觉自己的雄心壮志被一盆冷水浇灭了。

"大王...臣..."

"你不服?"嬴驷的声音突然变得严厉。

张仪赶紧跪下:"臣不敢!"

"不敢不代表服气。"嬴驷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张仪,"张仪,你是个有才华的人,但你太急躁了。"

"大王教训得是。"张仪低头回答,但语气中明显带着不甘。

嬴驷看出了他的心思,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

"张仪,寡人知道你心有不甘。这样吧,攻蜀之战,你可以留在咸阳,专门负责外交事务。若是此战得胜,寡人重重有赏。"

这话听起来是安慰,实际上是在边缘化张仪。

张仪当然听得出来,但他不敢反驳,只能咬牙说道:"谢主隆恩。"

"好了,退朝吧。"嬴驷摆摆手,"司马错留下,寡人还有事情要与你商议。"

群臣陆续退出大殿,张仪走在最后,步履沉重。

当他走到殿门口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嬴驷的声音:

"张仪。"

他回头,看到君王正看着自己。

"大王还有何吩咐?"

嬴驷凝视着他,良久才说道:"二十年后,你会明白寡人今日的决定。"

张仪一头雾水,但还是恭敬地回答:"臣...谨遵大王教诲。"

说完,他转身离去,背影透着说不出的落寞。

03

【半年后·剑门关】

秋风萧瑟,群山如黛。

司马错率领三万大军,正在剑门关下扎营。

这位老将军没有辜负君王的信任。从咸阳出发,经过陈仓道,历时三个月,终于抵达了蜀国的门户。

"将军,蜀军已经在关上布防了。"副将来报告。

司马错观察着山上的情况。

剑门关果然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他注意到,蜀军的旗帜排列有些混乱,看起来士气不高。

"传令下去,今夜三更,发动突袭。"

"是!"

这时,一个传令兵跑过来:"将军,有蜀国的使者求见!"

"蜀国使者?"司马错有些意外,"让他过来。"

很快,一个穿着华丽服饰的中年人被带了过来。

"在下是蜀王子弟杜宇,特来求见司马将军。"来人恭敬地行礼。

司马错打量着这个人,发现他的眼神中带着深深的恐惧。

"杜宇?你来做什么?"

"将军,蜀国内乱,民不聊生。我等愿意归降大秦,只求将军开恩,放过无辜百姓。"

原来如此!司马错心中暗喜。看来君王的判断是对的,蜀国内部确实已经分崩离析。

"你们愿意开关放行?"

"愿意!只要将军答应不屠城,我们立即开关!"

司马错考虑了一下,点头答应:"好,寡人答应你。但如果有人反抗,休怪寡人无情。"

"谢将军!谢将军!"杜宇激动得差点跪下。

就这样,被誉为"天险"的剑门关,竟然不战而下。

秦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蜀王听到消息,吓得魂飞魄散,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窜。但他哪里跑得过训练有素的秦军?

不到半个月,蜀王就被俘虏,蜀国正式灭亡。

更让人意外的是,巴国见势不妙,主动派使者求降。

短短两个月,巴蜀两国尽归秦有!

司马错兴奋地写下捷报,快马送回咸阳。

当传令兵将捷报送到嬴驷手中时,这位年轻的君王正在批阅政务。

"报!司马将军大获全胜,巴蜀已平!"

嬴驷接过捷报,细细阅读。

看到"不费一兵一卒夺取剑门关"时,他的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看到"蜀王被俘,蜀国灭亡"时,他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看到"巴国主动求降,两月平定巴蜀"时,他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司马错果然没有让寡人失望!"

这时,张仪匆匆赶来。

"大王,听说蜀地传来捷报?"

嬴驷将捷报递给他:"你自己看吧。"

张仪接过一看,顿时愣住了。

两个月平定巴蜀?这怎么可能?

他仔细阅读每一个字,越看越震惊。

"这...这是真的?"

"千真万确。"嬴驷淡然说道,"司马错刚才还专门派人送来了蜀王的头颅。"

张仪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起了半年前在议事殿中的那场争论。

当时他信心满满地力劝攻韩,认为攻蜀是愚蠢的决定。

可现在...

"大王...臣..."

"你想说什么?"嬴驷看着他。

张仪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承认自己错了?那太丢脸了。继续坚持己见?可事实摆在眼前。

最终,他只能尴尬地说道:"大王英明,臣...臣佩服。"

嬴驷看出了他的心思,也没有过分追究:

"张仪,寡人知道你心中不服。不过没关系,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说完,他起身走出大殿,留下张仪一个人在那里发愣。

04

【一年后·巴蜀地区】

当第一批从巴蜀运来的粮食抵达咸阳时,整个秦国都震惊了。

运粮的队伍足足有三千辆大车,绵延十几里。车上装满了稻米、小麦,还有各种从未见过的奇珍异宝。

张仪站在城墙上,看着这浩浩荡荡的运粮队伍,整个人都傻了。

他终于明白,自己当初的建议是多么的短视和愚蠢。但是,这还不是让他最震惊的...

真正让他感到恐惧的是,他突然意识到,君王当初拒绝他的建议,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可怕的真相...

负责接收粮食的官员兴奋地向嬴驷汇报:"大王,根据初步统计,仅仅这一次运输,粮食就有十万石!"

"十万石?"连见多识广的嬴驷都有些惊讶。

"是的!而且司马将军在信中说,这只是巴蜀一年产出的十分之一!"

嬴驷深吸一口气。十分之一就有十万石,那一年的总产出岂不是要超过百万石?

要知道,关中平原一年的粮食产出也不过八十万石。这意味着,巴蜀的产出比关中还要高!

"还有呢?"嬴驷继续问道。

"还有丝绸、漆器、铁器...大王您看,这些都是从巴蜀运来的。"

官员展示着各种货物。丝绸光泽如镜,漆器黑亮如墨,铁器锋利无比。

"大王,巴蜀之地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啊!"

嬴驷点点头,心中暗自庆幸。当初力排众议选择攻蜀,果然是正确的决定。

这时,张仪走了过来。

"大王,臣有一事不解。"

"说。"

"大王当初怎么知道巴蜀如此富庶?"

嬴驷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寡人不知道。"

"不知道?"张仪一愣。

"寡人确实不知道巴蜀有这么富庶。"嬴驷说得很平静,"但寡人知道,一个能够独立存在几百年的国家,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张仪若有所思。

"而且,"嬴驷继续说道,"就算巴蜀贫瘠如韩国,寡人也会选择攻蜀。"

"为什么?"

"因为韩国在东方,攻下之后我们要面对魏、赵、楚三国的包围。而巴蜀在西方,攻下之后我们的后方更加稳固。"

张仪恍然大悟。原来君王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有战略安全!

"再者,"嬴驷的声音变得更加深沉,"韩国再弱,也是春秋战国的老牌诸侯,民风彪悍,不好统治。而巴蜀民风淳朴,更容易接受我大秦的管理。"

听到这里,张仪已经完全服了。

他原本以为君王只是一时冲动,没想到竟然考虑得如此周全。

"大王深谋远虑,臣佩服至极。"

嬴驷摆摆手:"张仪,你也不必妄自菲薄。你的计策虽然急躁了些,但思路并无大错。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时机未到?"

"韩国确实应该攻,但不是现在。"嬴驷望向东方,"等我们消化了巴蜀,有了充足的粮草和财力,再攻韩不迟。"

张仪细细琢磨这番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确实,现在的秦国虽然兵强马壮,但国力有限。贸然东征,很可能陷入消耗战。

而有了巴蜀作为后方,秦国的国力至少增强一倍。到那时再东征,胜算更大。

"大王真是高瞻远瞩。"张仪由衷地赞叹。

但嬴驷的下一句话,却让他彻底愣住了。

"张仪,你可知道,寡人当初拒绝你的建议,还有另一个原因?"

"什么原因?"

嬴驷转过身,看着他,眼神中有种说不出的深意:

"因为寡人看出了你心中的野心。"

张仪如遭雷击,脸色瞬间惨白。

"大王...臣不明白您的意思..."

"你明白的。"嬴驷的声音很平静,但每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在张仪心上,"你建议攻韩,表面上是为了国家利益,实际上是为了你自己的功名。"

张仪张口想要反驳,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因为君王说得没错。

05

【十年后·魏国】

张仪离开秦国已经五年了。

这五年来,他在魏国做官,日子过得还算不错。魏国君主对他礼遇有加,朝中大臣也都敬重他的才华。

但是,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结。

那就是十年前在秦国的那场争论。

时间越久,他越觉得当年的自己幼稚可笑。

君王的每一个决定都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攻蜀不仅让秦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的东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果然,就在三年前,秦国开始大举东征。

先是攻下韩国的上党,然后是魏国的河西,接着是赵国的一部分领土...

每一次胜利,都让张仪想起君王当年那句话:"韩国确实应该攻,但不是现在。"

现在他终于明白,什么叫做"时机"。

当年如果按照他的建议攻韩,以秦国当时的国力,最多也就是惨胜。而且攻下韩国后,还要面对其他五国的围攻。

但现在不同了。有了巴蜀作为后方,秦国的国力今非昔比。攻韩不再是冒险,而是稳操胜券。

"唉..."张仪叹了口气。

他现在在魏国过得虽然不错,但总觉得心有不甘。

当初如果他能够听懂君王话中的深意,如果他能够克制住心中的野心,如果他能够耐心等待时机...

也许现在他还在秦国,也许他能够亲眼见证秦国的崛起,也许他能够成为这个传奇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但是,世上没有如果。

【十五年后·咸阳城外】

一支商队缓缓进入咸阳城。

为首的是一个六十出头的老人,正是张仪。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魏国为官。但随着秦国实力的不断增强,魏国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作为魏国的大臣,张仪也深感压力。

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始终放不下当年的那个结。

所以,当听说秦惠文王要庆祝登基二十周年时,他决定以商人的身份回到秦国,看看这个曾经的故国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进入咸阳城,张仪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宽阔的街道,高大的建筑,繁华的商铺,来往的行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骄傲。

这还是那个二十年前他离开时的秦国吗?

"老爷,您看那个。"随从指向远处的一座建筑。

张仪顺着看去,只见一座巍峨的宫殿矗立在城市中央,金碧辉煌,气势恢宏。

"那是新建的王宫。"有路人热情地介绍,"听说光是修建就用了五年时间,动用了十万工匠。"

十万工匠!张仪心中震撼。二十年前的秦国,哪有这个财力?

"这都是攻下巴蜀后才有的。"路人继续说道,"现在我们秦国富甲天下,谁还敢小看我们?"

听到"巴蜀"二字,张仪的心颤了一下。

他继续在城中游览,每到一处都被震撼一次。

粮仓里堆满了稻米,库房里装满了丝绸,武器库里摆着精良的兵器...

这一切,都是二十年前那个决定带来的结果。

傍晚时分,张仪来到一家酒馆。

酒馆里人声鼎沸,大家都在谈论着各种话题。

"听说君王又要东征了?"

"应该是的,这次目标是楚国。"

"楚国那么强大,我们打得过吗?"

"怕什么?我们有巴蜀作为后方,粮草充足,怕他楚国作甚?"

听到这些对话,张仪心情复杂。

他想起了二十年前的自己,那个意气风发、自以为是的年轻谋士。

如果当年君王听了他的建议去攻韩,现在的秦国还会有这样的实力吗?

恐怕早就在连年的战争中消耗殆尽了吧?

06

【第二天·王宫大门口】

张仪原本只是想在咸阳待几天就离开,没想到在酒馆里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张仪?真的是你?"

说话的是当年秦王宫的一个侍卫,现在已经升为禁军统领。

"原来是李将军。"张仪有些尴尬,"别来无恙?"

"你怎么回来了?"李将军很惊讶,"听说你在魏国做官?"

"是的,这次只是...路过。"

李将军打量着他,突然压低声音说:"张仪,说实话,君王这些年经常提起你。"

"提起我?"张仪一愣。

"是的。每当朝中有重大决策时,君王总会说:'要是张仪在就好了,可以听听他的意见。'"

听到这话,张仪的心中五味杂陈。

"君王...还记得我?"

"当然记得!你可是为数不多敢和君王争论的大臣。"李将军笑道,"要不,我帮你传个话?"

张仪犹豫了一下。他很想再见见那位君王,但又担心...

"算了,我还是不..."

"张大人!"

突然,一个太监匆匆跑过来。

"君王有请!"

什么?!张仪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君王...知道我回来了?"

太监点点头:"君王说,张大人既然回到了咸阳,就一定要进宫相见。"

张仪看了看李将军,后者耸耸肩:"我可没有告诉任何人。"

那君王是怎么知道的?

带着满腹疑问,张仪跟着太监进入了王宫。

二十年未见,嬴驷已经完全不是当年那个年轻君王的模样了。

鬓发斑白,面容沧桑,但那双眼睛依然深邃如海。

"张仪,你来了。"

嬴驷的声音很平静,就像二十年前一样。

"臣...拜见大王。"张仪跪下行礼。

"免礼。"嬴驷摆摆手,"不必拘礼,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聊聊。"

张仪小心翼翼地起身,站在一旁。

"二十年了。"嬴驷感慨地说道,"时间过得真快。"

"是的...大王。"

"你在魏国过得怎么样?"

"还...还好。"

嬴驷点点头:"那就好。听说你在魏国很受重用?"

"大王过奖了。"

两人的对话有些尴尬。毕竟二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已物是人非。

沉默了一会儿,嬴驷突然问道:"张仪,你知道寡人为什么一直知道你的消息吗?"

张仪摇摇头。

"因为寡人一直在等你回来。"

"等我回来?"

"是的。"嬴驷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这二十年来,寡人遇到重大决策时,总会想:如果张仪在这里,他会怎么看?"

听到这话,张仪的眼眶有些湿润。

"大王...您..."

"张仪,你是个有才华的人。当年你离开秦国,是寡人的损失。"

"不...大王,是臣愚昧..."

"你不愚昧。"嬴驷摇摇头,"你只是太急躁了。"

说到这里,他看向远方的群山:

"其实,你当年的建议并没有错。攻韩确实是必要的,只是时机不对而已。"

张仪深吸一口气:"大王,臣现在才明白,当年您的决定是多么英明。"

"哦?说说看。"

"攻蜀不仅让我大秦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的东征奠定了基础。如果当年按照臣的建议攻韩,以我大秦当时的国力,即使获胜也是惨胜,更不用说后续的发展了。"

嬴驷满意地点点头:"你能想明白这一点,说明你确实成熟了。"

"臣..."张仪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想说什么就说,不必拘束。"

张仪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说道:"大王,臣有一事不解。您当年怎么就能确定攻蜀是正确的选择?"

这个问题,张仪憋在心里二十年了。

嬴驷听到这个问题,脸上浮现出一丝神秘的笑容。

"张仪,你真的想知道答案吗?"

"臣...臣想知道。"

"好,那寡人就告诉你一个秘密。"嬴驷的声音突然变得低沉,"一个关于那个决定的真正原因..."

"其实,当年寡人选择攻蜀,并不完全是因为战略考量..."

07

"不是因为战略考量?"张仪愣住了,"那是因为什么?"

嬴驷走到花园中央的石桌旁,坐了下来。

"张仪,你坐。"

张仪小心翼翼地坐在对面。

"你可还记得,当年你力劝攻韩时说过的那句话?"

张仪努力回忆:"臣说过很多话..."

"你说,功名利禄,是男儿毕生所求。"

听到这句话,张仪的脸瞬间红了。

"大王...臣当年年少轻狂..."

"不,你没有错。"嬴驷摇摇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功名利禄确实是毕生所求。但是,"他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些都是虚妄的。"

"虚妄的?"

"是的。"嬴驷看向远方,"张仪,你知道寡人这二十年来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吗?"

张仪摇摇头。

"权力是孤独的,地位是沉重的,功名是虚幻的。"

嬴驷的声音带着深深的疲惫:

"寡人贵为一国之君,但寡人能相信谁?大臣们对寡人的忠诚,究竟是对寡人这个人,还是对寡人的权力?"

这话说得张仪心中一震。

"当年你建议攻韩,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国家利益,但寡人看得出来,你心中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功名。"

"大王..."

"寡人不怪你,因为这很正常。但正因为如此,寡人不能采纳你的建议。"

张仪困惑地问:"为什么?"

"因为一个君王最重要的品质,不是聪明,不是勇敢,而是克制。"

嬴驷站起身,背对着张仪:

"如果寡人听了你的建议去攻韩,即使成功了,又能怎样?史书上会记录寡人的丰功伟绩,后人会称颂寡人的英明神武,但这些对寡人有什么意义?"

"寡人死后,这些虚名能跟着寡人下葬吗?"

张仪被这番话震撼了。他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君王居然会有这样的想法。

"那大王您为什么选择攻蜀?"

"因为攻蜀是真正对国家有益的选择。"嬴驷转过身,"不是为了寡人的功名,而是为了大秦的未来。"

"蜀地虽然偏远,但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易于统治。拿下巴蜀,我大秦就有了稳固的后方和充足的资源。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听到这里,张仪终于完全明白了。

当年的那个决定,表面上看是在攻韩和攻蜀之间做选择,实际上是在虚名和实利之间做选择,是在个人野心和国家利益之间做选择。

"大王...臣..."

"你现在明白了吧?"嬴驷看着他,"当年寡人拒绝你的建议,不是因为你的计策不好,而是因为你的动机不纯。"

张仪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二十年了,二十年来他一直以为是自己的计策有问题,没想到真正的问题是他的心态。

"大王...臣知错了..."

"知错就好。"嬴驷的语气温和了许多,"张仪,你是个有才华的人,只是当年太年轻,太急躁。"

"现在的你,应该已经成熟了吧?"

张仰起头,看着这位曾经的君王,郑重地点了点头。

"是的,大王。臣现在终于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是真正的格局。"

嬴驷满意地笑了。

"那就好。张仪,寡人再问你一个问题。"

"大王请问。"

"如果现在让你重新选择,你会建议寡人攻韩还是攻蜀?"

张仪想都没想就回答:"攻蜀!"

"为什么?"

"因为攻蜀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短期功名。"

"很好。"嬴驷点点头,"看来你确实成熟了。"

08

夕阳西下,御花园中一片金黄。

两个男人,一个是权倾天下的君王,一个是漂泊多年的臣子,就这样静静地坐着。

"大王。"张仪突然说道,"臣有一个请求。"

"说。"

"臣想...臣想重新回到秦国,为大王效力。"

嬴驷看了他一眼:"你在魏国不是过得很好吗?"

"再好也不是故乡。"张仪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二十年来,臣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这里。"

"想念这里,还是想念权力?"

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但张仪没有丝毫犹豫:

"想念这里。大王,臣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有什么权力可求?臣只是想在有生之年,能够为故国做一些实事。"

嬴驷仔细观察着他的表情,良久才说道:

"好,寡人答应你。但有一个条件。"

"大王请说!"

"你不能再担任重要职务。寡人可以让你做个顾问,专门负责献计献策,但不能握有实权。"

张仪毫不犹豫地点头:"臣愿意!"

"为什么?"嬴驷有些意外,"以你的才华,在魏国还能再做几年大官,为什么愿意到秦国来做一个没有实权的顾问?"

张仪站起身,深深地鞠了一躬:

"因为臣想要弥补二十年前的错误。"

"什么错误?"

"当年臣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格局。这二十年来,臣一直在反思,一直在学习。现在的臣,只想为国家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听到这番话,嬴驷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张仪,你真的变了。"

"是的,大王。臣变了。"

"那好,从明天开始,你就是寡人的顾问了。"

"谢大王!"

张仪激动得差点跪下,但被嬴驷制止了。

"不必如此。我们是君臣,但更是朋友。"

朋友...这两个字让张仪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二十年了,终于又听到了这两个字。

【一个月后·咸阳朝堂】

"诸位爱卿,对于东征楚国一事,可有什么建议?"嬴驷坐在龙椅上,询问着下面的大臣。

群臣纷纷发表意见,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争论不休。

"张仪,你怎么看?"嬴驷突然问道。

张仪起身,恭敬地回答:"回大王,臣以为时机尚未成熟。"

"哦?为什么?"

"楚国国力强盛,且地形复杂。如果贸然出兵,即使获胜也必然损失惨重。"

有大臣不服:"张大人,难道我们就这样一直等下去?"

张仪平静地回答:"不是等,而是准备。"

"如何准备?"

"第一,继续巩固巴蜀的统治,确保后方稳定。第二,加强军队训练,提高战斗力。第三,寻找合适的盟友,避免孤军作战。"

听到这番话,嬴驷满意地点了点头。

现在的张仪,确实和二十年前不一样了。

不再急躁,不再浮躁,而是深思熟虑,稳扎稳打。

这才是真正的谋士。

09

【三年后·楚国都城】

秦军浩浩荡荡开进楚国都城。

这一次东征,秦国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先是与齐国结盟,然后从多个方向同时进攻楚国,最终取得了完胜。

而且,正如张仪所预料的,由于准备充分,秦军的损失非常小。

消息传回咸阳,举国欢腾。

嬴驷在庆功宴上,特意表彰了张仪的功劳。

"张爱卿,此次东征能够大获全胜,你功不可没。"

张仪起身恭敬地回答:"臣不敢贪功,这都是大王英明决策的结果。"

"不,你有功就是有功。"嬴驷举起酒杯,"来,寡人敬你一杯。"

张仪受宠若惊,赶紧举杯回敬。

酒过三巡,嬴驷突然问道:"张仪,你还记得二十三年前的那个春日吗?"

"臣记得。"张仪点点头,"那是臣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为什么?"

"因为那一天,臣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嬴驷满意地笑了。

"那你觉得,当年寡人拒绝你的建议,是对是错?"

张仪想都没想就回答:"大王英明!如果当年按照臣的建议行事,绝不会有今日的大好局面。"

"那你后悔吗?"

"后悔什么?"

"后悔当年的冲动,后悔错失了机会。"

张仪摇摇头:"臣不后悔。"

"为什么?"

"因为正是那次挫折,让臣学会了成长。如果没有那次失败,臣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格局和智慧。"

听到这番话,嬴驷彻底放心了。

这个曾经的张狂青年,现在真的成熟了。

【五年后·咸阳郊外】

张仪已经七十岁了,身体每况愈下。

这一天,他在家中休养,突然收到嬴驷的传召。

当他颤颤巍巍地来到王宫时,发现嬴驷正在御花园中等他。

"大王,臣来了。"

"张仪,快坐。"嬴驷亲自搀扶着他坐下,"最近身体怎么样?"

"还...还行。"张仪有些气喘,"大王召臣前来,有何要事?"

嬴驷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张仪,寡人想问你一个问题。"

"大王请问。"

"这八年来,你在秦国过得快乐吗?"

张仪毫不犹豫地回答:"很快乐。"

"为什么?"

"因为臣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张仪的眼中闪着光芒,"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很好。"嬴驷点点头,"那寡人再问你,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还愿意选择这样的人生吗?"

张仪想了想,坚定地说道:"愿意!即使要经历所有的挫折和痛苦,臣也愿意!"

"为什么?"

"因为没有那些挫折,就没有现在的臣。"张仪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大王,臣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您这样的明君。"

嬴驷听了这话,眼眶有些湿润。

"张仪,其实寡人要感谢的是你。"

"感谢臣?"

"是的。"嬴驷看着远方,"这些年来,你是唯一一个能够让寡人感受到真诚的人。"

"大王..."

"君王的位置是孤独的,周围的人要么是阿谀奉承,要么是别有用心。只有你,能够与寡人推心置腹地交流。"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着张仪:

"所以,寡人要谢谢你,谢谢你这些年的陪伴。"

张仪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大王...臣...臣何德何能..."

"你有德,你有能。"嬴驷坚定地说道,"二十八年前,你是一个冲动的年轻人。二十八年后,你是一个智慧的老者。这样的成长,这样的蜕变,值得所有人敬佩。"

两个老人就这样相视而坐,彼此眼中都满含着不舍。

他们都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大王,臣还有一个心愿。"张仪突然说道。

"说。"

"臣希望能够亲眼看到大秦统一天下的那一天。"

嬴驷握住他的手:"会的,一定会的。"

"那臣就放心了。"张仪笑了,笑得很灿烂,"大王,臣这一生,值了。"

夕阳西下,两个老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一个是千古一帝的奠基者,一个是浪子回头的谋士。

他们的故事,就这样完美地画下了句号。

10

公元前311年,张仪病逝于咸阳,享年七十二岁。

嬴驷亲自为他主持葬礼,并在墓碑上题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张仪虽有失,但其得,足以传世。"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嬴驷驾崩,享年四十六岁。临终前,他对太子说:"记住张仪的故事,记住什么是真正的王者风范。"

历史证明,当年拒绝攻韩、选择攻蜀的决定,确实改变了战国的格局,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张仪从一个冲动的年轻谋士,成长为一个智慧的老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人生教科书。

有时候,失败比成功更有价值。有时候,拒绝比接受更需要智慧。有时候,等待比行动更显示格局。

这就是那个春日决定背后,隐藏了二十八年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