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非遗传承人拒1200万日本求购辰河面具?

 172    |      2025-10-07 22:21

日本人出价1200万元人民币,求购中国非遗传承人杨汉明手中的辰河棕编傩面具,被断然拒绝。这并非一桩简单的商业交易铩羽而归,而是一场直指文化主权核心的无声战役。杨汉明那句“中国的东西,必须留在中国”,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深层价值拷问。我们必须承认,这笔天价交易的失败,远比其成功更具启示意义,它迫使我们从心理、社会、经济学等多个维度,重新审视非遗的真正价值与未来走向。

心理维度民族认同的深层呼唤与文化基因的守护:

杨汉明拒绝天价诱惑,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一种根植于血脉深处的民族认同感和对集体记忆的敬畏。面具,在他手中,不再是单纯的工艺品,而是“千年巫傩文化的活化石”,是苗族先祖盘瓠图腾的印记,是梅山文化祛疫祈福智慧的载体,更是《楚辞·九歌》中巫祭传统的活态延续。这些符号与技艺,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密码。杨汉明深知,一旦这些“中国的东西”漂洋过海,其文化源头、解释权乃至核心精神,都可能被拆解、模仿,甚至被重新包装成他国文化。这并非杞人忧天,日本将改良景泰蓝冠以“七宝烧”之名返销中国,收购宣纸技艺后研制“改良宣纸”并在国际市场形成品牌替代,以及将唐三彩改造为“和风唐三彩”并导致原产地洛阳出口份额下降的案例,无不警示着“软性文化掠夺”的真实威胁。

这种对文化基因被“抽走”的警惕,是守护民族精神呼吸的本能,是避免文化认同根基动摇的坚定意志。它触及了人类最深层的心理需求——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当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被异化,其成员的心理归属感便会受到冲击,文化自信也将无从谈起。杨汉明的坚守,正是对这种心理防线的捍卫,是对民族文化脊梁的挺立。

社会维度文化主权的无声战役与全球化下的身份构建: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文化主权的概念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日本注册唐三彩商标等事件,无不提醒我们,文化遗产的归属和解释权,已成为国家间软实力竞争的关键场域。杨汉明的拒绝,正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7条——非遗项目出境展览必须经过严格审批——的生动诠释和有力捍卫。这不仅仅是个体传承人的选择,更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自身文化主权的一次明确宣示和反击。

社会层面,杨汉明的行为强化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它促使公众反思,文化遗产的价值绝非仅限于其经济属性,更在于其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社会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就如同失去了历史的记忆和未来的根基。这种集体意识的觉醒,对于构建一个具有强大文化自信的社会至关重要。它呼吁我们,在面对外部文化冲击和诱惑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共同筑牢文化主权的防线。

经济维度短期变现的陷阱与内生活化的长远价值:

有人或许会质疑,1200万元并非小数目,为何不接受?这恰恰是杨汉明超越短视经济利益的智慧所在。他并非拒绝经济价值,而是追求一种更深远、更可持续的价值实现模式。杨汉明构建的“立体防御体系”——依托非遗出境审批制度保障法律主权,借鉴韩国燃灯会申遗经验捍卫文化解释权,严苛“带徒三年观察心性”以确保技艺的纯粹传承,以及与《山海经》IP进行联名开发——正是对非遗活化创新经济模式的积极探索。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非遗从单纯的“文物”转变为具有内生生命力的“文化品牌”。通过本土化创新,辰河棕编傩面具不仅避免了成为博物馆的“标本”,更规避了被资本异化、沦为无根商业符号的风险。与《山海经》IP的联名,证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结合,同样能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且这种价值是可持续的、可复制的,并能反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例如,佛山祖庙通过“庙会经济学”将民俗活动打造为综合性文化IP,带动文商旅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正是非遗活化经济模式的成功范例。

这种内生活化的经济模式,其长期价值远超一次性交易。它不仅能为传承人提供稳定的收入,更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保护,形成良性循环。这是一种对文化遗产的“投资”,而非“变卖”,其回报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中华文明在全球舞台上独特魅力的展现。

辰河面具的千年密码与未来命题

辰河棕编傩面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三层经纬编织法”确保百年不裂,“桐油固形秘技”赋予青铜质感,以及盘瓠图腾与五毒符号所承载的不可复制的文化密码。这些技艺和符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杨汉明的拒绝,正是为了确保这些文化基因在本土完整传承,而非成为他国文化挪用的素材。这是对文化源头、民族记忆和文化发展解释权的坚定守护,其意义超越了金钱可以衡量的范畴。

杨汉明的坚守,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生动体现,更是对所有非遗传承人乃至整个社会提出的一个深刻命题:我们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既能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根脉,又能让其焕发新的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非遗传承与活化创新,必须超越简单的“保护”或“商品化”二元对立思维。我们应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体系,将法律保障、文化解释权、技艺传承和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这包括:

政策驱动与体系构建: 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传承人保障机制,并将其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本土创新与科技赋能: 鼓励非遗与现代科技、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具有时代感和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如数字博物馆、VR/AR体验、动漫游戏等,让非遗以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 将非遗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认知,同时完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解决“后继乏人”的困境。国际合作与文化输出: 在坚守文化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平等互鉴的态度,将中华非遗推向世界,展现其独特魅力,而非被动地等待“掠夺”。警惕过度商业化: 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必须坚守非遗的“原真性”和“文化性”,避免为迎合市场而过度简化、粗制滥造,沦为缺乏内涵的文化空壳。

杨汉明推回1200万支票的瞬间,他托起的是一个民族永不贬值的文化脊梁。这笔买不走的文化密码,不仅是辰河棕编傩面具的千年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挺直腰杆的文化自信。守护非遗,即是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呼吸与文化血脉,确保其在时代洪流中薪火相传,成为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这不仅是文化部门的职责,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使命。毕竟,有些东西,是无价的,也是绝不能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