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秀榆林GDP冲刺!2027年或破万亿,叫板西安老大?

 73    |      2025-08-05 23:50

记得去年夏天坐火车去陕西,路过榆林时瞥见窗外连绵的矿区和新建的工业园区,同车的老陕操着浓重口音说:“咱陕北这黑金疙瘩,可比城墙根下的游客还热闹哩!”这话说得俏皮,倒让我想起西安回民街摩肩接踵的景象。作为在西北工作过五年的外省人,亲眼见证着陕西的蜕变。

西安的锋芒

西安确实担得起西北龙头的名号。那年我在高新区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凌晨两点还能看见软件园灯火通明。本地同事老李总开玩笑:“咱这烂怂大雁塔看着旧,可城里跑的都是新造的新能源车!”数据显示西安GDP破万亿那会儿,曲江新区的咖啡馆数量三个月翻了一番——年轻人用拿铁投票比什么都有说服力。不过更让我惊讶的是去年参加丝路博览会,哈萨克斯坦客商竟能用流利陕西话讨价还价,这古都的国际范儿早就浸到骨子里了。

黑金神话的背面

但陕西的精彩绝不止于西安。有次去榆林调研煤炭深加工,在神木矿井口遇见个满脸煤灰的老师傅。他拧开锈迹斑斑的铝饭盒说:“这地底下挖三十年,眼见着土路变高速,平房变电梯楼。”这话不假,榆林6543亿的GDP里,每四块钱就有一块来自他这样的矿工。不过当我看到矿区边缘龟裂的田地,难免想起环保局朋友念叨的数据:榆林每产出万吨煤,要消耗2.8万吨水资源。

十字路口的焦灼

榆林的位置确实金贵。记得有次大雪封路被困在靖边服务区,偶遇的货运司机老马拍着方向盘感慨:“往西送风机叶片去新疆,向东拉化工原料到青岛,我这方向盘打个转就是几千亿生意。”这样的枢纽地位让榆林像块磁石,去年光是煤化工项目就落地了七个百亿级投资。但饭桌上听企业家们闲聊,有人担忧过度依赖资源:“总不能让娃们将来还靠挖煤娶媳妇吧?”

黄土里的生机

其实黄土高原藏着意外惊喜。在定边农户老张家吃荞面饸饹时,他指着滴灌田里的马铃薯笑得灿烂:“这紫皮土豆坐上中欧班列,德国人都说香!”更妙的是风电场与农田的混搭——白色风机在谷子地上空旋转,收割机在叶片阴影里穿梭,让人恍惚觉得时空在这里折叠了。只是听说有些乡村推行“光伏农场”时,出现过抢耕地的情况,这种新烦恼倒透着发展的真实温度。

裂缝中的微光

快速发展总会撞见沟坎。去年在榆林开发区目睹的场面至今难忘:新建的煤制烯烃工厂旁,几个村民正为污染补偿款扯皮。穿西装的经理擦着汗解释:“排放绝对达标!”穿胶鞋的老汉跺脚喊:“达标?俺家井水去年还能喝!”这种撕裂感让人揪心。后来在市民论坛看到条热评挺实在:“既要钱包鼓也要白云飘,总不能穿着绸缎喝脏水吧?”

寻找第三条路

或许陕西人正在破题。在咸阳机场遇见的海归博士很有意思,他放弃硅谷工作回榆林搞碳捕捉:“把烟囱里的废气做成干冰,火锅店抢着要!”更意外的是老矿区转型的创意——铜川某废弃矿井改造成地热温室,冬天能种热带水果。听着虽然玄乎,但技术员展示的温度计确实显示28℃。这些探索未必都成功,可比坐吃山空强太多了。

小城的大棋局

陕西的棋下得挺活。有回去汉中出差,发现当地特产馆居然用AR技术展示茶叶种植,扫码能看见虚拟茶农讲解。更绝的是宝鸡的“工业旅游线”,游客戴着安全帽参观数控机床制造过程,小朋友在机床轰鸣中学几何原理。这种跨界融合透着灵性,就像在延安遇见的剪纸艺人说的:“老手艺描新图样,剪子底下也能飞出卫星哩!”

未完的答卷

说到底,发展终归要落在人身上。记得榆林老街改造时,卖碗托三十年的王婶不肯搬。施工队头儿灵机一动,在新商铺给她留了个玻璃橱窗位。现在游客隔窗看她揉面,倒成了网红景点。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进步才最动人。就像那天傍晚,我看见放学的孩子们蹦跳着踩过古城墙的投影,霞光给每个人轮廓镀上金边——他们脚下延伸的路,才是陕西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