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精英层意见一致:若想成为世界大国,须扳倒邻国这个最大障碍

 126    |      2025-08-12 06:05

印度的大国梦喊了几十年,从新德里的政治会议到孟买的街头辩论,目标始终是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可这梦想背后,印度精英层逐渐锁定了一个绕不过去的现实:邻国中国,是他们眼中的最大阻碍。

历史雄心与现实差距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始终将跻身世界大国作为国家目标。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后,印度经济增速显著,2019年GDP达到2.87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引发国内对“超级大国”的憧憬。

然而,与中国的经济规模相比,差距显而易见。中国同年GDP超过14万亿美元,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技术领域遥遥领先。印度智库的报告中,学者们常提到中国的高铁网络、港口吞吐量和5G技术,承认这些领域印度短期内难以企及。

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冲突成为转折点。这次边境对峙导致双方士兵伤亡,点燃了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媒体连日报道冲突细节,抗议者走上街头,焚烧中国商品的标牌,高喊抵制口号。

新德里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出台一系列经济制裁措施,试图在边境和市场两线同时发力。印度精英层,包括政客、学者和媒体,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共识:中国不仅是边境的对手,更是印度崛起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这种认知在智库报告、议会辩论和电视节目中反复出现,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的基调。

印度的历史雄心并非空谈。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台以来,多次提出“新印度”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5万亿美元经济体。基础设施投资成为重中之重,1.4万亿美元的计划涵盖交通、能源和通信。

然而,印度本土企业在技术、资金和执行能力上难以独当一面,中国的企业却在这些领域占据优势。印度官员在规划会议上常提及中国高铁的效率和港口建设的速度,语气中带着无奈。经济差距和地缘竞争的现实,促使印度精英层将中国视为必须突破的瓶颈。

战略对冲与组合拳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政府的反应迅速而全面。6月底,印度信息部宣布封禁59款中国应用程序,包括TikTok、微信和UC浏览器,这些应用在印度拥有数亿用户。禁令发布后,班加罗尔的程序员连夜切断服务器连接,用户发现手机上的应用图标变灰,社交媒体上抱怨声一片。

印度海关同时在孟买、钦奈等港口展开行动,检查员逐一开箱检查来自中国的集装箱,导致货物滞港,供应链陷入混乱。2020年4月,印度修订外资政策,规定来自邻国的投资需经过严格审批,矛头直指中国企业。铁路、电力和通信领域的中国项目被暂停,投标书堆积在商务部办公室,等待漫长的审核。

外交领域,印度选择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东盟会议上,印度代表明确表示拒绝加入中国主导的贸易框架,强调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决定在印度国内引发热议,媒体称其为“战略自主”的体现。

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华盛顿访问时提出,印度必须在地区对抗中明确站队。他在白宫会谈后面对记者,强调印度将在印太地区扮演更重要角色。《印度快报》等媒体随后刊登头版文章,宣称“印美联手抗衡中国”,舆论氛围被迅速推向高潮。

“四方安全对话”(美日印澳)成为印度对抗中国的重要平台。2020年,印度在堪培拉峰会中推动“海洋安全”议题,措辞直指中国在南海的活动。会后,四国联合声明措辞强硬,印度海军在孟加拉湾举行联合演习,舰艇列队航行,展示军事合作。

印度还在中东、中亚和东南亚展开多向结盟。在中东,印度投资伊朗的恰巴哈尔港,意在对抗中国支持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港口建设现场,吊机昼夜运转,印度工程师与伊朗工人并肩作业。

在中亚,印度与俄罗斯签署能源合作协议,官员在莫斯科的会议室交换文件,试图牵制中国的影响力。在东南亚,印度参与日本主导的基建项目,越南港口的工地上,印度工程队铺设电缆,为对抗“一带一路”布局。

军事上,印度在边境持续增兵。拉达克地区的军营中,士兵操练不断,卡车满载物资沿山路前行。印度空军在边境机场部署战机,跑道上的积雪被清扫干净,随时准备起飞。媒体镜头捕捉到这些画面,报纸以“边境备战”为题,渲染紧张气氛。

智库学者在电视节目中分析,印度必须在全球话语场抢占地位,否则将被中国主导的区域合作“推着走”。这种战略对冲的逻辑,贯穿了印度的边境部署、外交结盟和经济制裁。

然而,印度的“组合拳”并非没有软肋。莫迪政府2017年提出的“新印度”计划,依赖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经济目标,但中国企业在技术与资金上占据优势。印度本土企业难以填补空缺,政府官员在会议上讨论基建计划时,常提到中国企业的效率和成本优势。

2021年,印度暂停中国企业参与的5G设备招标,通信公司在新德里连夜修改标书,试图寻找替代供应商,但高成本和长交付周期成为难题。印度信息技术部官员警告,强行“去中化”将推高成本,延误“印度制造”的进度。

经济依赖与博弈困境

印度的强硬政策难以掩盖对中国的经济依赖。2019年,中印贸易额达到928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占总进口的13.7%。若算上港澳台,这一比例超过18%。中国提供的机电产品、化工品、金属和运输设备,支撑着印度的手机组装线、地铁建设和工业生产。

新德里地铁古尔冈线由中国中车优化,列车运行平稳,乘客享受降噪设计,印度官员私下称其“性价比最高”。孟买、机场快线等项目也依赖中国技术,故障率显著下降。

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表现强劲。小米一度占据31.5%的市场份额,OPPO和vivo紧随其后。这些品牌根据印度多语种环境设计系统,外壳采用渐变色设计,迎合本地审美。孟买街头的年轻人排队购买新款手机,店员忙碌拆箱上架。

中国产品渗透到印度民生的方方面面,从LED灯到电动三轮车,再到文具和厨房设备。批发商坦言,市场上同类商品,只有中国能提供稳定供应。2018-2019财年,中国稳居印度第一大进口国,远超其他贸易伙伴。

“去中化”政策导致供应链混乱。2021年,班加罗尔的手机组装厂因缺少中国零部件停工,工人等待通知,工厂陷入停滞。港口的集装箱堆积如山,清关手续拖延数月,货主损失惨重。

印度信息技术部官员在会议上指出,切断中国供应链将导致成本上升和交期延误,直接冲击“印度制造”的目标。智库报告分析,印度若完全脱离中国供应链,制造业成本可能增加2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将大幅落后。

外交上,印度继续深化与美日澳的合作。2024年,印度洋的联合军演中,舰艇在波涛中列队,展示军事协同。然而,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主导地位未受实质影响。

印度在中东、中亚和东南亚的布局,更多是象征性对抗,实际效果有限。恰巴哈尔港的建设进度缓慢,远不及瓜达尔港的吞吐量。中亚的能源合作受制于地缘复杂性,难以形成突破。东南亚的基建项目规模小,难以与“一带一路”抗衡。

印度精英层将中国视为大国梦的障碍,边境增兵、封禁应用、退出RCEP,动作频频却难掩经济依赖的现实。供应链的断裂、成本的上升,让“去中化”更像口号而非现实。印度的大国路,注定在对抗与合作间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