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1880年的春天,日本派来了一位特使,提出要把琉球南部的一些小岛归还给清朝。作为交换,清朝需要承认琉球中部和北部属于日本。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妥协,但实际上隐藏着更深的意图。
一场关于领土和尊严的较量开始了。局势非常紧张,谈判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引起风波。没有人会想到,清朝最后竟然说出了两个字:不要。
朝贡关系结束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吞并邻近的领土。
废藩设县后,日本迅速派遣军政人员,打着“整顿管理”的旗号,全面接管了琉球的地方事务。首里城的宫墙上,原本的王徽被拆除,换上了日本的官印。原先的琉球官员被迫参加“就职仪式”,当场被宣布纳入冲绳县的编制。延续数百年的琉球王国,就此画上了句号。
许多地方的乡绅们试图反抗,但由于缺乏军队和资源,他们的声音很快就被压制了。王宫中的书籍被打包运往东京,传统的册封记录也被登记保存,延续了几百年的朝贡历史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档案。
尚泰王的行为引起了大家的讨论。他一直没说话,也没有公开反对。一些家族成员觉得他不够忠诚,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在隐忍以保护家族。王室内部出现了分歧,有的成员选择了接受日本的统治,有的则选择了逃离。
那个时候,清朝的反应慢了很多。福州海关的官员上报了第一条消息,总理衙门却花了十天才给出初步的意见。那是一份措辞严谨、态度冷静的文件。有人觉得朝廷反应太慢,但更多的人理解,面对这样的悄无声息的吞并,朝廷其实没有太多办法来应对。
夏天到了,琉球流亡者开始陆续来到福州。林世功、向德宏等人带着王室的印章和文书,希望能通过清朝的帮忙恢复琉球的政体。他们得到福建水师的帮助,乘船向北出发,最终抵达了北京。
这些流亡者在京师的存在成了一个大问题。一方面,他们代表了王国“没有灭亡”,另一方面,他们也暴露出朝廷在处理事情上的不足。京城官员接待他们时表现得很克制,既没有鼓励,也没有拒绝。礼部负责安排住宿,总理衙门记录口供,然后把材料存档。清政府在这时候表现得非常谨慎和被动:既不承认主权,也不主动应对。
同时,日本继续推进“本地化”政策。冲绳县设立了一个学务局,开始教授日语。原有的“御用汉文”被废除,学校墙上张贴了“文部省通告”,全面引入东京的教育体系。这项工程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启动。
琉球宗庙的部分建筑被拆了,用来修建县厅办公楼。街道编号、市场税收、土地丈量,每一步都按照明治时代的标准在推进。岛民开始收到用日文书写的户籍通知,过去的族谱不再有效。
这一切没有枪声,却像铁网一样收紧。琉球社会结构在一年内彻底变了样子。清政府的“册封记忆”被切断了,而日本构建的“县政系统”正在逐步扎根。
到了1879年年底,琉球完全改称冲绳,日本的地图上正式出现了这个名字。过去的朝贡之路,以及那段王国的历史,都被掩盖了。
格兰特亲自与中日两国进行谈判。
格兰特在中国的时间不长,仅仅十天,他与李鸿章进行了两次会面。在第二次晚宴上,李鸿章直接表达了担忧。他没有指责日本,而是强调琉球在中国海防体系中的“关键位置”,并暗示“尽管朝贡制度古老,但它维持着秩序”。
格兰特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他在东京提建议时,虽然语气不强硬,但态度明确。日本政府听取后经过内部讨论,最后决定采取“务实处理”的方式,向清朝提出了“分岛计划”。
这个方案主要是以冲绳本岛为界,向南划分。北部的岛屿,如奄美和冲绳,归还给日本。南部的岛屿——宫古和八重山——则交给清朝。日本人知道,这两个岛屿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即使清朝得到了它们,也很难派上用场。
在日本进行谈判之前,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制作了地图,标出了岛屿的大小、居民数量和生产情况,甚至绘制了航道图来模拟军舰的行驶路线。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证明,放弃先岛群岛不会影响日本的战略布局。他们的计划非常周密,希望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合法地位。
德宏带着清廷的“三分方案”去谈判。这个方案更强调“历史秩序”:奄美留给日本,琉球本岛保持王政,中日共同治理;先岛群岛则完全归属清朝。
一开始,双方就陷入了僵持。日本方面不同意清朝保留该岛的提议,而清朝也无法接受日本控制整个琉球群岛的主张。每个岛屿的背后都关系到国家认同和海洋权益的布局,没有一方愿意轻易放弃。
谈判气氛很压抑,大家都在用正式的外交辞令,实际上是在进行利益的较量。特别是当日本提出“最惠国待遇”作为条件时,气氛立刻变了。这意味着,日本想通过岛屿问题来打开清朝的市场。
李鸿章听到这个细节后,立刻拒绝了。他认为,对日本的让步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未来英法美等国也会提出类似的要求。琉球换了市场,不划算。
谈判正陷入僵局,北京城外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林世功,一位曾经在琉球任职的官员,在谈判代表来往的地方自杀了。他留下了一份遗书,坚决反对“割让土地”的交易。他的遗体被送回了住宿的驿站,而遗书则被秘密呈交给朝廷。
这件事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朝堂里开始有人出来反对“割地求和”。甚至有官员上奏说:“割地求利,必定会损害国家的根本。”
日本代表宍户璣压力大增。他已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无论怎么解释、让步、修辞,都无法让中方松口。东京一再催促“促成条款”,他只能等待,直到最终明确表示:谈不下去。
谈判结束了,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没有联合声明,也没有交接仪式。双方只是各自收拾东西离开了。
琉球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分岛改约案”已经被正式搁置了。东京对此感到失望,而北京则保持沉默。双方都没有取得胜利,但大家都清楚,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协议抛弃,与忠臣共赴生死
谈判失败后,日本并没有马上放弃。1880年春天,他们再次给清朝政府写信,说他们的“二分计划”还是有效的,只要清朝同意,归还先岛群岛的事情就可以立即进行。不过这次,日本还增加了一个要求:希望把最惠国待遇写进条约,并且这个待遇能适用于更多的港口和税收项目。
这一步,将问题从琉球扩展到了整个东亚的贸易体系。清朝政府高度警觉。李鸿章认为,日本提出的“分岛”要求,表面上是归还领土,实际上是想通过条约获得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开辟贸易通道,增加外交优势。
他给皇帝上奏折时,没有写太多情绪化的词语,只留下一句:“如果这一局真的应该这么做,那么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清朝内部对琉球问题的争论也开始激烈起来。一些人主张接受“分岛”建议,保护南部的先岛群岛,以此稳定中日关系;但也有一些官员坚决反对,认为一旦承认日本对冲绳本岛的主权,就等于默认吞并,这会合法化日本的占领。这种争论逐渐成为朝中暗流。
就在这种不确定的时候,林世功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争议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那是一个四月的早晨,北京的春天刚刚开始,谈判的人们频繁进出大使馆。林世功身穿正式的官服,独自一人站在大使馆的门口。他没有引起任何骚动,也没有和任何人告别,就在街上突然拔出刀来自杀了,鲜血洒在了石阶上。
他写了一封遗书,只有八个字:寸土未复,何面王廷。
这封遗书没有通过官方途径,而是由一名工作人员直接交给了李鸿章。李鸿章接过信后,整夜都没有说话,只是将信封放在桌前。
林的去世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琉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问题。对那些流亡在外的琉球人而言,那代表着他们的最后尊严;而对于朝廷中还保留着忠诚之心的人而言,那则是外交决策的底线。
朝堂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反对签订条约的声音越来越多,很多官员上书表示“不能用岛屿来交换主权”。其中不乏与李鸿章政见不合的人,但在这件事上,他们站到了一起。
日本很快发现情况有变。他们原本计划先让出先岛群岛,以求得清朝的外交承认,然后再设法通过条约控制中国的南部贸易。
这个计划没能实现。
宍户璣在北京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还是没能推进事情的进展。回国后,他在报告中提到:“清朝方面疑虑重重,既不愿意签订协议,也不愿意割让土地,更不愿意发生战争,处处都显得非常谨慎。”
谈判小组无奈地撤回了。没有庆祝活动,也没有汇报会议。只是简单地通知了一句:谈判暂时搁置。
朝廷这边也没有太多庆祝的气氛。只是将谈判文件、公众舆论报告以及林世功的遗言一起封存,作为“琉球特别事件”的档案,存入总理衙门的档案库中。
琉球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但现在已经不可能再讨论“分岛”的方案了。
双方默认,这场较量到此结束。
战败后,土地被割让,琉球的归属问题也就确定了。
交涉失败后,日本迅速加强对琉球的控制。冲绳县设立了专署,琉球语被列为“方言”,不再作为正式教学语言。宗教祭祀活动也被重新规范,部分庙宇被改建为学堂和警署。
整个琉球群岛正迅速融入日本社会和文化中。
先岛群岛虽然没有回到原来的手上,但对琉球的流亡者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地方”。他们写信、申诉,甚至向美国和英国的外交部门提出请求,希望能通过国际上的压力来改变现状。然而,这些尝试并没有对实际的情况产生任何影响。
1881年,清朝政府决定暂时搁置琉球问题。内部的看法很明确:如果不能完全恢复琉球王国,也不愿意用“交换”的方式接受这些岛屿。这场谈判看似双方都没有得到好处,但实际上一边已经实际控制了局面,另一边只能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2年,朝鲜发生了一件大事。壬午兵变爆发后,根据朝鲜王室的请求,中国派兵介入。短时间内,中国和日本之间出现了军事对峙的局面。
最近发生的变故,让琉球问题又被暂时搁置。边境地区频频出现问题,北京方面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抽不出精力去顾及东南海岛的事。
外交重点改变,琉球变得不再重要。日本对外表示“领土稳定”,并将琉球纳入贸易和防御系统。在宫古岛与八重山群岛建设了驿站和电报塔,原本可以归还的土地,现在变成了军事要地。
1894年,中日战争开始了。北洋海军参战,辽东前线形势严峻。关于琉球的问题,在战争爆发时就被清政府完全搁置了。
第二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并赔偿大量白银。条约签订地点选在了下关,而这个地方正好是原来琉球国的西门口岸。
李鸿章作为主要代表前往日本。在途经下关时,不幸遭遇枪击,肩膀受了重伤。几天后,他坐在谈判桌前,面前是熟悉的地图和地名,但谈判的立场已经完全不同了。
条约里没有再提到琉球。这并不是因为被忽略了,而是大家都默认了现状。
日本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同时确立了对琉球的最终主权。无需再讨论归还问题,也不必再寻求他国的认可。国际列强已经承认,清朝政府也默认了这一事实。
琉球最终变成了冲绳,并完全脱离了过去的册封体系。
李鸿章回京后,曾起草了一份文件提到琉球,只简单写了一句:“以前不同意,现在更不会同意。”
如今,林世功的墓地常有琉球人前来祭拜,碑前还留有王室的印记。碑上用繁体字刻着:“守土无功,尚谢黎民。”
先岛群岛依然人烟稀少,海风穿过礁石,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未完成的外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