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平均30毫米的降水,竟然把济南的好几个区县整夜吹响了警报,有上千人紧急撤离!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人说“不到100毫米不算大雨”,可是莱芜区一口气就转走了2658个人——这是大惊小怪还是另藏玄机?今天咱们就拿出来细细琢磨,聊聊这场让济南人心跳加速的暴雨。
要说这场雨蹊蹺的地方,得先看看一些令人咋舌的数据:全市平均30毫米,乍看不算多,但济阳回河直接冲到116.6毫米,起步区的崔寨也有116.5毫米,靳家更是突破了110毫米。懂行的人都知道,24小时内降雨50到100毫米,就算是暴雨了,超过100毫米,那可就是大暴雨了。这几个地点简直是被雨“按着头洗”似的!
有个老济南人扒出个料,说去年这个时候,整个市里的平均降雨量比现在少了5%,而今年入汛后,降雨总的比平常多出了15.5%。感觉今年雨“不够多”?那就得看看局部地区的情况!网友“泉水叮咚”在评论里较真了一番:“我住在崔寨,15号傍晚那场雨下得跟天破了似的,窗户上的雨帘厚得都能挡住对面楼,电动车放楼下半小时,轮子都快被淹了。”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起步区,作为济南未来发展的“新引擎”,那里24小时的降雨量达到76毫米,可在16点20分,就提前启动了三级响应,短短一小时后又急忙升到二级。有在黄河大道附近工作的网友“城市弃狼”爆料:“隧道里面确实积水了,好在应急人员动作快,用抽水机猛突突抽了两个小时,没耽误交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虽然降雨强度不一样,但潜在的风险可不能掉以轻心。
这次大雨中最让我佩服的,还是济南应急反应的速度。15日17点25分气象台刚发出暴雨黄色预警,市防指五分钟内就把响应级别从四级提升到三级,动作得那叫一个快,就像按下了快进按钮似的!
起步区的应对措施那可是标准示范了:16点20分就启动了三级响应,安排人员赶快检查低洼地段;到了17点20分一看雨势还是不太对劲,立即升级到二级,防汛队员带着冲锋舟就在小区待命。还有居民录视频发朋友圈说:“刚收到转移通知,穿红马甲的就上门帮忙搬东西,连我家那盆兰花都挪到高点了,这服务真是没得挑。”
各个区县都有自己的招法:市中、高新、章丘、钢城都迅速启动了三级响应,村里的大喇叭不断播报“别在危房待着”这类提醒;济阳虽然还是四级反应,但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全员在岗,拿着铁锹守在排水沟边忙了一整夜;天桥、莱芜从四级升到三级时,社区群里都在通知“集合地点在居委会,有热水和面包”。
网友“老济南李哥”算过一笔账:从预警到响应升级仅用了五分钟,比外卖小哥接单还要快!这个速度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放弃晚饭坚守岗位?得给他们点个赞!
截止到16日6点,全市一共转移了3120人,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不少动人的故事。莱芜区的人数到了2658个,里面不少是山区的村民。“村里广播说可能会有滑坡,我还打算拿几件衣服嘛,村干部直接背着我80岁的奶奶就往车上送。”网友“莱芜小嫚”在评论区说道,“安置点在镇上的小学,教室里铺着防潮垫,志愿者还帮老人剪指甲,孩子们在操场玩游戏,根本不像是紧急转移的场景。”
槐荫的转移涉及了20个人,主要是棚户区的住户。有位大爷起初不想走:“我住了一辈子,啥雨没见过?” 结果社区书记带着医生上门劝说:“您有高血压,万一停电,药没了可咋整?去安置点有医生盯着,您放心吧!” 这才把大爷说服走了。
章丘转移的233个人中,有12个是建筑工地的工人。施工队早就准备好了帐篷和新的被褥,食堂的师傅连夜蒸了馒头,说:“不能让兄弟们挨饿,安全最重要!”
让我觉得特别安心的,就是那句“全市无灾情险情上报”。你得知道,全市有348座小型水库,其中有41座出现了溢流,光莱芜就占了20座。要做到没有险情,完全依靠水库管理员连续夜里盯着,守得紧呢。有位管理员还在日记里写过:“每个小时测一次水位,腿都麻了,但看到水稳稳从溢洪道流出去,值啦!”
这场降雨也引来了不少争议。网友“随性自由的孔雀 Tu”就说:“不到100毫米不算大雨,这就扛不住了?”一发言刚落,立马会有人回应:“你以为防汛看的是平均值?局部116毫米就能把车冲走,你等到真的顶不住那会儿,可就晚啦!”
有人拿去年和今年的情况进行比较,网友“SHENG 乚 l”觉得“今年的雨比以往少。”不过气象部门显示,今年累计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多出了7.5%。气象专家这样比喻:“就像人喝水,一次喝太多容易呛着,分几次喝虽然每次少,但总量多了,胃也受不了。”他还补充说:“济南的地形比较特殊,南高北低,雨水往低洼地区流,局部压力就特别大。”
在章丘安置点,一位经历过2018年暴雨的大爷说得挺扎心:“那年没提前转移,家里水涨到腰,冰箱都漂走了。现在宁愿麻烦点提前走,也不能等出事再后悔,这不是小事,是对命的负责!”
雨停天放晴,阳光又洒在济南的大明湖上,3120人逐渐回到家中,防汛人员这才得歇会儿。这场雨不仅考验了城市排水的本事,也检验了管理的水平。
只用了五分钟就完成了响应,3120个人井然有序地转移,41座溢流水库也都安全运转。这一切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辛勤坚守:有气象员紧盯雷达的双眼,有村干部跑破的鞋底,有志愿者沙哑的嗓音,还有每一位配合转移的市民。
有网友说得挺在理:“衡量一座城市的温度,不是看它晴天有多繁华,而是看它雨天能多靠谱。” 济南这次的防汛考核,交出了让人放心的答卷。我们也该清楚,防汛没必要“马虎应付”,只有“万无一失”才行——因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接下来,济南可能还会迎来降雨,可只要大家继续保持这份警觉和行动力,再大的雨也抵挡不了这座有温度的城市的韧性,您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