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花百亿就不说了,土耳其五代机凭啥,让埃及也愿意买单?

 171    |      2025-08-09 14:54

印尼签下那份48架、总额100亿美元的KAAN战机合同时,现场的掌声并不比一场世界杯决赛少。可真正坐在军购棋盘前的各国空军参谋长,心里怕是更多的是盘算,而不是欢呼。还没等墨迹干透,埃及也坐上了桌——不仅要买,还要技术、要合作生产。这样一来,东南亚和中东的两大玩家同时押注土耳其五代机,棋局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这事要放在几年以前,谁会想到土耳其能搅动高端战机市场。2024年全球超过50亿美元的大额新锐战机订单屈指可数,就连美制F-35的最大单批合同,也未必能与印尼的这单相比。更关键的是,印尼和埃及既不是没有别的选择,而是选择绕开美欧,直接押宝土耳其,这里面含的战略信号,比KAAN本身的性能数据更耐人琢磨。

土耳其自然不是只做一笔买卖的心态。8月7日,多家媒体披露它和埃及签下深度合作协议,涉及技术转让、联合生产、采购等全套方案——不只是买飞机,而是绑在一条船上往未来走。巴基斯坦、沙特早已在它的朋友圈里,如今加上印尼和埃及,土耳其的军工版图正在跨中东、南亚、东南亚三片区域。

问题是,KAAN真的是五代机吗?土耳其官方的说法很硬:隐身外形、内置弹舱、AESA雷达、AI辅助系统,一个不少。同台比较的,是F-35、歼-20、苏-57。但别看账面花哨,发动机一项就足够把它硬生生拉回现实——用的还是F-16系列的美制F110-GE-129,推重比摆在那里,勉强只能说四代半。这就像给一辆豪华车装了台家用轿车的发动机,可以开,但想飙就别想了。

土耳其自己也知道短板在哪,所以才不断强调未来要换上自主研发的动力系统,可时间表乐观也要到2030年以后。眼下量产、出口,全得靠美国的供货。一旦美国卡脖子,这游戏就半途而废。发动机技术合作土耳其是四处找,英国谈,中俄也打过主意,但顶级推重比的产品都在别人核心防线里,哪能轻易外放。

现实更尴尬的是,截至2025年8月,能用的发动机一共6台,连试飞的远水都解不了近渴。欧洲手里有的技术够不上要求,美英的出口红线死死压着。中国的涡扇-15就更别提,谁会把自家五代机的心脏拱手送人。

那么,埃及为什么还要砸钱?原因其实很直白。埃及空军的主力是F-16和法国的“阵风”,遇上以色列的F-35,基本就是望尘莫及。美国对F-35的出口设限早让它卡在天花板下。KAAN虽然有技术短板,但至少在外观、雷达、武器舱这些指标上够得上门槛,能让埃及在超视距作战时不至于落后太多,更重要的是能借项目培养本地制造能力,哪怕短期飞不快,长远来看也是把钥匙握进自己手里。

从土耳其看问题,KAAN不仅是飞机,更是政治纽带。它用优惠条款捆住买家,比如前期少要预付款,承诺交核心技术,允许本地设生产线。这对渴望自主化、受够了美欧限制的国家来说,很有吸引力。土耳其要的不只是订单,而是一个“非西方防务联盟”,用KAAN把一批新兴市场国家聚在自己周围。

目前订单理论上已经有300架,加上土耳其自己用,规模上足以支撑融资和升级。只要不断有人跟进,观望的国家就可能下水。问题仍然是技术硬伤:高端制造、发动机、航电这些核心,土耳其和美中俄差距大得肉眼可见。比如钛合金整体框架的锻造,就不是砸钱一年半载能解决的。航电、电子战、飞控等“黑科技”,土耳其可以说自主研发,但业内大多持怀疑态度,因为连弹射椅和飞控杆都要进口。

量产时间表也非常慢。到2029年之前,计划只造10架Block-1型,优先给自家空军,外国用户得排到2030年以后。印尼首批交付要等到2028年,埃及就只能往后排队。这样一来,2035年前见到完全体的概率不高,对中国歼-35E、美国F-35这样的成熟产品来说,竞争压力不算大。

但土耳其依然在猛推势头,新签约、合作消息不断放出,这就是典型的政治宣传+资本运作打法。它知道短期拼不过性能,就拼圈子、拼前景,把项目变成一个筹码,用来积累技术、人脉、资金。

印尼和埃及的逻辑,也是赌成长性。按传统说法,军购要买现货、能用、可靠,KAAN显然不符合。但换个角度,这是一张入场券,入的是未来高端军机研发的赛场。尤其印尼公开说得很直白——买的不只是飞机,而是技术跃迁,工业升级。

美欧装备的出口规定向来苛刻,合同条款里到处是限制,尤其面对中东、东南亚,先进型号的门槛更高。土耳其的条件相比之下几乎是放开手脚,让你建本地生产线,还有技术转让。这种“松绑”,对于急于突破封锁的新兴市场国家,诱惑力不小。

还有一层是地缘政治的回旋空间。埃及过去几年和土耳其的关系明显回暖,联合研制五代机,可以让双方在防务、外交上的合作走得更远。印尼则希望借此拉高自己在东南亚的分量,不只是空军实力,还有话语权。

现在,KAAN的“样机效应”已经出来了。土耳其靠它成功把一批新兴市场国家拢在一起,从中东到南亚再到东南亚,形成一个潜在的防务合作链。这是一种借军工促外交、用政治推技术的逆向路径,融资模式也给未来的研发积累了资源。但悬在空中的风险依旧没有消失——发动机瓶颈、航电短板、生产节奏,全都是变数。全球军机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熟五代机的优势仍在,留给KAAN的窗口期不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