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拿到的工资单是实发数,但社保基数却被人事直接定成“最低”,这是现实中的常见做法,不少企业把这当成压成本的常规操作。
企业为什么敢这么干?因为短期节省明显:少交的社保就是当月多出的现金流。对劳动密集型公司,几十、几百人的差额累积就是一笔可观的“利润”。
长期后果并不小。社保按低基数缴纳,养老金、医保个人账户都会变少,退休后生活和大病报销能力都会打折。看似当下多拿几百,其实是在牺牲几十年后的保障。
监管确实在收紧。税务和人社数据互通后,工资与社保比对更容易被发现,部分地方还把违规企业列入联惩戒名单。也就是说,企业的“侥幸”正在减少。
那普通员工该怎么做?第一步,学会查账:用社保APP或社保局网站核对每月缴费基数和实际工资是否一致,保留工资单和银行流水截图作为证据。
第二步,和HR沟通要书面回复。口头问无效,带上证据让对方明确给出解释和处理时间,能到很大作用。
第三步,必要时向社保局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多地支持凭工资单、同等材料要求企业补缴差额并追溯,越早行动越方便取证。
签同前也能防范:在劳动同或入职协议里写清社保按实际工资基数缴纳,出现不符可以作为违约依据,这比事后追讨更有力。
现实里很多人因为怕麻烦或害怕丢工作选择沉默,但沉默的代价可能是几十年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及时查、及时留证、适度维权,才是真正为自己“存钱”。
最后一句建议:把社保当成长期资产对待,不要只盯着当月增加的那点现金。未来的保障,今天开始查清楚比以后去追悔更可靠。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