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秒9。
看着这个数字,我第一反应是手滑了吗?
潘展乐,这个去年还把世界纪录砸得稀巴烂的家伙,怎么连决赛都没摸着?
当时直播间弹幕一水的“???”
,谁家电视静音了,谁家家长都在问:这不是他最强的项目吗?
结果人没了,热搜倒是早早排队了。
说真的,领奖台没他,我一点都不觉得稀奇。
200自早就被“安排”掉了,谁还会真当回事?
可100自,他的“主场”,连个决赛的边都没蹭上,这画面太魔幻,像看着手机里熟悉的头像突然灰掉,醒神了半天。
镜头里,潘展乐笑得有点憨,像刚吃完宵夜的大学生,肚子上那几块腹肌也跟着消失了。
你说状态滑坡吧,肉眼可见,曾经的“小鲜肉”现在变成了“健身房标兵”,魁梧了、沉稳了,轻盈是没了,沉重倒是真的。
我没法假装什么都懂,但潘展乐的转变,绝不是一夜之间的事。
去年破纪录那天,凌晨四点游泳馆里只有他和教练,水声和喘息声把整个体育馆都填满了。
那种狠劲和专注,换成现在恐怕再难复制。
代言、活动、综艺、采访,行程表排得比高铁还密。
你说他累吗?
累,肯定累。
可累了还得笑着上镜,笑着举牌,笑着说“我还行”。
人前光鲜,人后苦辣,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白给的奇迹。
中国游泳队的“流量魔咒”又来了。
孙杨、叶诗文、宁泽涛,哪个不是一夜爆火,转头就被舆论裹挟得透不过气?
这边还在热搜上被夸“国之骄子”,那边就有人等着看笑话。
潘展乐这回,刚火没两年,质疑声就跟队列似的排开了,谁都想在他身上找点流量。
网友有时候就像新买的放大镜,专挑别人家的芝麻看,却忘了自家瓜地里还长着草。
这种心理,放在体坛、娱乐圈、甚至朋友圈都一样,谁都想当裁判。
比赛的残酷在于,数据不会讲情面。
100自预赛47秒9,和去年46秒8的世界纪录,差距是一秒多,转瞬之间仿佛从神坛跌进了泥潭。
别小看这一秒,游泳池里一秒就是天堑,哪怕你天赋爆棚、训练刻苦,状态没对上,照样“摔跤”。
对手们什么阵仗?
澳大利亚、美国的短距离选手,天天在泳池里卷得飞起。
你慢一点,他就能把你拍在浪花里连气都喘不过来。
有意思的是,外界的讨论永远比当事人还激烈。
有人气得直拍桌子:怎么连自家王牌项目都掉链子?
也有一脸无所谓的,看着潘展乐的表情,像在看自家娃期末没考好。
但你真细品一下——人家自己都说了,最近活动太多,训练时间被挤压,腹肌都藏起来了。
难不成运动员就能脱离社会,天天泡在泳池里?
明星和运动员,谁还不是被现实追着跑。
说到底,竞技体育不养闲人。
你去年破了纪录,今年没人保证你还能进决赛。
菲尔普斯、孙杨,哪个不是在巅峰时被人盯着,低谷时被人踩着?
天赋、努力、资源,缺一不可,但更难的是那股在泥里打滚都不服输的狠劲。
潘展乐的故事,像极了N次元泳坛版的“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
你想要的,得自己去抢,抢不来只能认。
这场比赛之后,泳池边的气温仿佛低了几度。
粉丝们刷着“潘展乐还会回来吗”,对手们已经开始琢磨下一个对手是谁。
媒体在等新闻,网友在等下一个段子。
潘展乐自己可能还在消化这场失利,但泳池的水还在流,生活的节奏不会停。
下次他会不会卷土重来?
没人知道。
也许他会把腹肌练回来,也许他还要多吃几顿宵夜。
竞技体育就是这样,谁也别太早给人贴标签,故事没完,下一页还在等你翻。
说到底,谁还没摔过跤。
你觉得潘展乐还能翻盘吗?
留言区开麦,先别关电视,下回泳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