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椒墙到穷人稻草裹身,宋朝前古人如何熬过极寒冬天

 61    |      2025-08-09 08:31

想象一下——一到冬天,冷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气温直接步步逼近零下二三十度的极端,晚上睡觉都能听到窗缝呜呜直响,再怎么裹被子都觉得脚指头直哆嗦。

可这还只是现代人“嘴上说冷”,有空调暖气护体,有羊毛内衣和羽绒服打底,咱还能嫌屋里不够暖和,伸手一按开关,随手一兜被窝,暖气呼呼的。但是问题来了,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取暖方式远远不及今天,老祖宗面对天寒地冻的冬天,他们是怎么顽强跋涉过来的?这光想想就心疼。

那么冷的冬天,物资奇缺,科技不发达,别管皇帝还是老百姓,哪里来的底气扛得过去?难道是体质和现代人不一样?还是有什么“古人版黑科技”?说实话,看到这些史料的时候,我也皱皱眉,啧啧称奇,真有点不敢相信——有钱的人,过冬仿佛开盲盒一般精致,还有花椒铺墙豪横炫暖;可没钱的人,光靠一身稻草纸板就得跟寒流死磕到底,真是“这世界热的热死,冷的冷死”。

先看看汉朝的操作。查史书,西汉长安那会儿,冬天简直不是人过的——渭水冰封三尺,马都能拉着车满河跑,老百姓在街头冻成雕塑更是家常便饭。手头宽裕的权贵们却在“炫富大赛”里斗得不亦乐乎。最离谱的,要数汉武帝专门为皇后修的“椒房殿”:传说这宫殿墙根本不用砖,一律花椒粉混泥糊墙,人住进去光靠这点“香料味热量”,据说能比外头暖好几度——有点像今天城里小资喜欢搞的北欧风地暖,但人家可是烧着吃的原材料砌墙!你品品,这一桶花椒的身价,顶得上一家人一年的口粮(不是段子,历史记载就这样),普通人瞅都要躲远远的。

说白了,花椒墙的终极本质就是“富人烧钱”。炫暖行不行?厉害是真厉害,但绝大多数人连炖菜都省着放花椒,你甭提往墙里砌了。就是放在今天,这相当于用藏红花当地板砖。再配上貂皮大衣,号称“穿在身上的别墅”,皮毛价格动辄顶得上百姓十几年的口粮,看得人发麻。老话怎么说的——“富者焦椒貂狐,贫者稻草纸衣”,这话一点不假。

可不是所有人都能跟天儿较劲。往下看南北朝,那叫一个苦惨。北方有“褐衣”——粗到能直接打麻袋那种破麻布,有脑子点或家里有点路子的,会塞点芦花柳絮,最后“哗啦哗啦”全变成灰,一阵风吹来,啥挡风挡寒都是纸糊的梦。剩下没条件的,只好地上挖坑,铺些干草,整个身子往下一埋,八成连呼吸都得跟泥炭混在一起了。你说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凑合一觉,基本得跟杂草较上劲。颜之推动不动一句吐槽:“我冬天去赴宴,一动身,纸衣‘咔嚓’就裂,现场直接变笑话。”你试试穿板纸上街,别说笑了,走路都可能磨出血泡。

生活困难到了极致,哪个不是饿着肚子,裹着烂麻布,蹲在冷炕头苦捱?想吃肉?想多了,人家吃饭讲究一锅粥保温一天,饿了就舀一勺热气,聊胜于无。偶尔骨头汤飘一缕香,那就是“至尊暖气”。当年陶渊明不是说过:“岁寒无衣,何以终岁?”文学家也逃不开现实的凄苦,哪还有个人情味儿,纯纯熬命。

转眼到了唐朝,事情总算有些“人间温度”了。火炕横空出世,说白了,就是在床下面打个通道,灶台烧饭热气顺便烤床,既能炒菜,还能睡觉——节能环保,谁用谁说好。你要是来自东北农村,这一看就懂,家家有火炕,早上点火一整天热气腾腾。但想想柴火也是门槛,砍树烧柴多年下来,秦岭都被铲秃,朝廷急得下禁令,不许乱砍树。柴不够,穷人捡枝条,实在没招儿只能拆屋烧梁,比放火还狠。这么一对比,才晓得穷人是真能“卷”——卷地炕,卷燃料,卷命根子。

天冷不止是屋里冷,出门在外更要靠“个人装备”升级。唐朝末年,聪明的有钱人开始配起了“手炉”“脚炉”,随身揣个温度神器,这手活简直比今天随身携带充电宝还强大。最有排面的,是杨贵妃的银花暖手炉,安禄山亲自进贡,还雕花刻纹,叠加身份象征,秒杀朋友圈。但回头看大多数老百姓全靠硬扛,铺的被子叫“布衾”,硬到能当铁皮盖,老杜还专门吐槽过:“布被子好多年都是冷得像块铁。”可见诗酒风流,是在冰天雪地里冻出来的洒脱。

跟有钱人“花式暖身”比起来,普通人完全用不着选,被褥全凭“能扛就扛”。别说棉被,就连丝绵都成了奢侈品——每年新产出来的蚕丝“被子”,能让十几口之家吃饱肚子好几个月,有钱人折腾,没钱人只能仰头干瞪眼。甚至,棉花到了南北朝都只是“观赏品”,没人想过用它织布、做被子。直到元明以后,棉花才开始普及,百姓才慢慢换上了蓬松棉被。你看,历史的进步得靠“技术飞升”和“政策推手”双线推动,否则老百姓哪来的幸福感?

再来翻翻古人的生存小妙招,个个都能拍成生活技能综艺。拿喝酒来说,别以为只是图一乐,更多时候是为了暖身驱寒。毕竟一口酒下去,血液沸腾,不暖身也能壮胆。李白说“会须一饮三百杯”,说不定正是冬天冷得没了吗啡针可打,只能拿白酒顶着熬夜。还有“抱团取暖”流行成习俗,一家人包饺子一样挤在炕头打地铺,不省柴火也省半口命。唐朝老百姓睡觉不独立成床,朋友哥们儿盖一床被子,全靠体温堆出来的人气。感情和暖气绝对是挂钩的!

调料界的绝对主角、驱寒王牌,除了辣椒(宋前中国还没辣椒),得靠花椒、茱萸,这些现成的“麻辣王者”一撒,菜都能糊嘴,嗓门都能带着火气,人多少也就能忍过不得已的寒夜。《本草纲目》说冬天吃茱萸、花椒、姜,就是古时版的“卫衣加绒”。阳光当然是永远的免费午餐——晒太阳,大爷大妈一墙根一蹲,甭管多冷,聊聊天搓搓手,能暖进骨头里。清明上河图的热闹,藏着多少晒太阳的小确幸?

宋朝之前,咱现在不屑一顾的简单日常,对古人尤其是穷人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讲真,在物资短缺、气候严酷的时代背景下,取暖远远不是“舒服”就行了,而是“能不能活下来”的终极考验。阶级壁垒横跨贫富,生存全靠家底和点子,什么雾霾、供暖“南北线”争论,在“棉被都没见过”的年代都成了笑话。

想通了这些,你还会抱怨冬天暖气不够足,还是睡觉忘穿秋裤容易受凉?其实每一代人的幸福指数,都是靠着前人艰难度日、慢慢叠加起来的。宋朝以前的基因,造就的是拿命硬抗现实的血性,智慧、勤劳、坚韧,统统靠寒冬锤炼出来。倘若再有一天,咱们因为网络上一句“南方室内比北方屋外还冷”争得不可开交,不妨回头看看古人们是如何搬着柴火、抱着稻草、啃着热粥熬过来的。

人类顽强适应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对古人来说,生活就是套在身上的“冷知识”,是逼出来的生存智慧。在棉花成为日常的之前,每一个冬天都是劳苦大众的硬仗。而现在,棉被、羽绒服只需点手机就能买到,“取暖技术”早已成为“没啥好稀奇”的标配。当有一天你窝在热炕、空调间里嫌冬天不够梦幻,别忘了古人的生活不过千年一梦,咱们享受的一切,都是厚积薄发来的。

你怎么看?如果现在穿越回没棉被的宋朝前夜,你能靠自己的办法安全过冬吗?说说你的妙招或者想法——会不会觉得,现代的“奢侈温暖”其实挺让人满足?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