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传统的砖石围墙拦不住洋枪大炮,也拦不住清王朝土崩瓦解。这年头,溥仪还只是个小孩子,帝国的根脉却眼见着要被连根拔起。风雨飘摇里,清朝的命脉靠苦苦支撑的日子,一分一秒往终点逼近。末代皇帝溥仪,屡次想守住皇家的体面,但最终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伪满洲国的残影上。时代变了,北京城灰头土脸地迎来新人。大多数人忙着自保,谁还关心皇帝在干什么?事过境迁,历史斑驳的痕迹像雾与尘,越发遥远。
溥仪其实一直不服输。他明知守的是一座空城,还是愿意继续做梦。就是想重新做一回大清朝的天子,哪怕真相无情。等到伪满洲国建立,他披着华服,接见日本来的特使,表面微笑,心里清楚,这只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挣扎。他成了最后一任跪着谢幕的皇帝,从未是大清最光辉的主,却被历史推到了落幕的位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褪下尊号变成普通市民,人生的天平被彻底掀翻。曾经谁都抢着记住第一名和末代皇帝,到头来,大多数人不过是把溥仪的名字记在历史课本上,剩下的一切随风而散。
有一次,溥仪已经成了西装老头,买张门票才能进自己祖宗的宫殿转一圈。导游指着画像口若悬河,却没人在意这老头正是画像里的后人。龙椅成了游客的照片背景,紫禁城的气派早成过往。看着溥仪兜着手溜达,有点魔幻,更多的是无奈。但他一生转啊转,好像始终逃不出现实的漩涡。
溥仪这辈子,比起历朝那些凄惨的末代皇帝,其实没那么灰暗。他没被流放岭南,也没有死于刀剑,而是以普通身份在新社会里继续生活,还能娶妻、谋生、领工资。没人再用“皇上”称呼他,他却也说得上温饱,偶尔和邻居们聊家常。这样走到生命尽头,也不算全无安慰。
有一次宴会,溥仪受邀赴席。这顿饭,既不是对他个人的敬仰,也不是对皇家的缅怀。主宾都有自己的打算。新中国需要这样的场面:用老皇帝的认可为新国家添一层象征意义。饭桌上没人提皇权,夹菜聊天倒不少。红烧肉、辣椒炒牛肉、咸菜,溥仪边吃边冒汗,还得连声道好。他努力把身上的贵气藏好,只剩下一点局促和坦然。这桌饭,不在于菜的丰盛,更像是把一段历史送进茶余饭后的闲谈里。
饭间,有道题突然抛出来:“传国玉玺呢?”全场安静,溥仪只能摇头,说自己一辈子都没见过。现场有点尴尬,也夹杂着一丝小小的嘲讽。可讲真,大清的皇帝们,几百年来,说不定真没谁摸过那块玉玺。历史上,这枚玉印起初刻在秦始皇手里,传到后来真假难分。金人攻进汴京的时候,玉玺的踪迹就已成谜。元代市场上到处冒出仿造品,真假谁能分清?真正的“传家宝”,未必一直都在。遗憾或者传说,说到底都成了故事里的雾。
细想溥仪的那句话,那天的他自称“骄傲而快乐”,到底是不是心里话,其实也不重要。历史没给他选择,命运让一个皇帝成了最普通的百姓。许多经历轰轰烈烈,落到最后不过两个字——平淡。这样的结局究竟够不够,外人很难说。
新中国需要的是新的认同,不是一枚失落的玉玺。饭桌上,主宾之间聊的远比玉石更真切。风头浪尖上,谁能稳坐江山?写史的人知道,坐在桌边的人更懂。一块玉玺有没有,其实并不重要。老皇帝的荣光成云烟,新世界里人人能坐下来吃顿饭,就是答案。北平冬天的雾气浓重,玉玺消失了,日子还得过。溥仪守护不了皇权,倒能过上有滋有味的生活。很多过去的碎片,慢慢消逝在历史大潮里,谁都说不清,到底是个人挽留了历史,还是历史淹没了个人。
现实和传说混在一起,像一桌普通的家常菜。宴席散了,人还在。清朝早收了尾声,新中国翻开了新章。玉玺有没有,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