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第二天,江西景德镇的街头,一辆写着“网红鸡排哥(五中)”的三轮车刚停下,就被城管和社区人员拦下劝返。车主解释自己曾在此摆摊,但对方明确告知:未报备,不能用这个名号出摊。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执法,而是一次对“网红经济”边界的清晰划线。随着“鸡排哥”爆火,他的摊位成了打卡圣地,排队三小时、代购加价20元、矿泉水定制联名款……一个普通摊贩的日常,突然被推入流量的漩涡。而紧随其后的,是冒牌摊贩的迅速跟进,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悄然失序。
这场风波,表面看是真假“鸡排哥”之争,实则揭开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一个普通人因偶然走红,他的“名字”“形象”甚至“位置”都成了公共资源,城市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流量冲击”?
景德镇的回应很干脆:摊位要报备,名号不能乱用。这看似简单的规则,背后却是一场关于秩序与活力的艰难平衡。
过去,城市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多是“堵”字当头。一纸禁令、一次突击,看似干净利落,实则治标不治本。摊贩“打游击”,城管“追着跑”,市容与民生始终对立。而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与其围追堵截,不如顺势而为,把“问题”变成“资源”。
郑州中牟新区推出了《食品小摊点备案卡》,摊主持卡上岗,统一设备、统一时段、统一管理。西安则通过联合执法、环境整治、长效巡查,把曾经脏乱差的夜市变成了有序的烟火街区。浙江松阳更进一步,推行“一摊一码”,摊主扫码备案,承诺经营规范,执法人员手机一扫,信息全清。廊坊开发区甚至让摊贩自己管自己,成立自治小组,搞“红黑榜”,违规的丢脸,守规矩的受表彰。
这些做法,不再只是“管”,而是“导”。它们共同指向一种新的治理逻辑:用制度化的入口替代临时性的清理,用服务前置替代事后处罚,用数字手段替代人海战术。这不是放任,而是更精细、更可持续的管理。
景德镇此次对“冒牌鸡排哥”的快速反应,正是这种新逻辑的体现。它没有等到乱象成片才出手,而是在苗头初现时就亮明规则:你想来分一杯羹?可以,但得按规矩来。报备不是门槛,而是路径——一条让所有人公平参与、有序竞争的路径。
更值得玩味的是,“鸡排哥”本人的回应。他澄清有人冒充其父亲,强调亲人已故,语气中带着无奈与心酸。这提醒我们,网红经济的背面,是普通人被流量裹挟的脆弱。一个名字,一旦被符号化,就不再属于个人。它可能被模仿、被消费、被滥用。而城市管理者,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这种符号秩序的守护者。他们保护的不仅是市场公平,也是那个真实摊主的尊严。
当然,报备制不是万能药。它需要配套的执行机制、透明的准入标准,更需要避免“一刀切”或“选择性执法”。否则,报备可能变成寻租,秩序可能扼杀活力。但至少,它提供了一个对话的起点——政府、摊贩、游客、市民,可以在规则之下协商空间、共享红利。
如今,“鸡排哥”的抖音粉丝已超68万,定制矿泉水免费发放,服装由文旅局设计、企业免费制作。这个原本普通的摊位,正在演变为一个地方文化符号。而景德镇的应对方式,或许正在为其他城市提供一种样本:当流量来袭,不必慌乱,也不必封堵,而是用制度去承接,用规则去引导,让“一时爆火”变成“可持续的繁荣”。
回到那个被劝返的三轮车。它或许只是想蹭个热度,赚点快钱。但正是这样的时刻,才最考验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不是看它能否压制混乱,而是看它能否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在热度中守住底线,在烟火气里留住人情味。
“鸡排哥”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更多城市的“鸡排哥”们,或许也正站在某个街角,等待被看见。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流量,更是一个能让普通人安心摆摊、公平竞争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