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五号,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开炮了。这次可不是隔空喊话,他直接在自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三连发,扔下了一颗重磅贸易炸弹。他宣告,从十月一号起,一场席卷全球的关税风暴,就要来了。
这哪儿是什么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这分明就是无差别的地毯式轰炸。管你是重型卡车、建材家具,还是人命关天的专利药,25%、50%甚至100%的关税,跟下冰雹似的,劈头盖脸就砸了下来。对手也好,盟友也罢,一个都别想跑。
就这么一下,全球供应链这锅本就不太平的热粥,又被狠狠搅了个底朝天。而中国、欧盟、印度这几个大家伙,不偏不倚,正好站在了风暴的最中心。
这堵墙没有门
特朗普总统这次出手,压根儿没打算讲什么规矩,更不准备念什么旧情。打击面宽得吓人,下手也叫一个狠。
就说重型卡车吧,25%的关税可不是说着玩的。要知道,美国的物流业,对进口重卡依赖得很。市面上每卖10辆重卡,差不多就有4辆是漂洋过海来的。
戴姆勒、沃尔沃这些欧洲老牌子,在美国市场早就扎下了根。更别提墨西哥组装线和中国制造的车型,已经跑遍了美国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这一刀下去,外国车厂心里不好受,美国本土的运输公司恐怕也得跟着一起肉疼。
再看看厨房橱柜、木质家具这些过日子的东西,关税直接飙到50%和30%。这些玩意儿,可是中国、越南和墨西哥的拿手好戏,就连欧盟的波兰和意大利,也在这条链子上分一杯羹。
现在可好,关税大棒一挥,海外的中小企业要愁白了头,美国的普通老百姓想换个新橱柜,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够不够厚了。
最绝的一招,还是对着专利药,直接上了100%的关税。这已经不是把门槛抬高了,这简直是直接用砖头把门给封死了。看看受影响的名单,爱尔兰、德国、瑞士、印度,个个都是医药出口的大户。
诺华、罗氏、拜耳这些欧洲制药巨头,在美国市场那可是响当当的角色。而印度,更是顶着“世界药房”的名头,全世界最大量的仿制药和原料药,都从那儿走向全球。
《华尔街日报》早就说得明明白白,美国药企在原料和技术上,对这些国家有很强的依赖。这么粗暴地加税,最后只会把药品供应链搞得一团糟,搞不好还会反过来推高美国国内的药价。
当然,特朗普也留了个口子,一个所谓的“豁免条款”。只要你肯来美国建厂,而且已经开工了,那关税就可以免了。这话说得好听,是为了“制造业回流”,其实就是在逼着全世界的企业,拿真金白银来为他的“美国优先”买单。
这算盘打错了
特朗普的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用高关税这堵墙,把工作和生产线都“赶回”美国。但他好像忘了,今天的全球经济,早就不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了,一条产业链上,密密麻麻地串着好几个国家。
你非要砍断其中一环,整条链子都得跟着瘫痪。
就拿制药业来说,美国的药企是手握着核心专利,这没错。可生产药品要用的原料药,大量都得从中国和印度进口。现在你给这些原料加上100%的关税,这钱谁出?不是制药厂自己扛,就是美国的老百姓掏腰包,谁也躲不掉。
家具行业也是一个道理。美国本土的木材加工能力并不强,很多基础的五金件也都是中国和印度产的。关税一加,厂商除了把成本转嫁出去,根本没别的路可走。结果就是沙发更贵了,橱柜也涨价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美国人自己。
重卡领域的情况也一样。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这三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早就拧成了一股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突然给墨西哥的组装厂加税,对方要么涨价,要么关门,最后影响的还是美国本土的生产线。这不是“美国回来了”,这是“供应链要崩了”。
其实,早在2018年那场对华贸易战里,这条路就已经被证明是死胡同了。关税的成本,最后几乎全都落在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脑袋上。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说得很清楚,上一轮关税战,将近九成的成本是美国自己消化掉的。如今,特朗普不过是把当年的旧剧本又翻了出来,只不过这一次,台上的演员更多,挨打的范围更广。
朋友们都去哪儿了
这波关税风暴,捅的马蜂窝可不止一个。更麻烦的问题,在外交上。这次特朗普不光打了老对手,还顺手给了盟友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欧盟那边尤其觉得憋屈,他们前脚刚跟美国谈好一份关税协议,后脚特朗普就翻脸不认账了。德国、法国、爱尔兰的政商两界估计都傻眼了:这谈判还有什么用?国与国之间的信任还算不算数?
中国的立场一直很明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奉陪到底。在之前的贸易摩擦里,中国已经攒了不少经验,不管是给美国农产品加税,还是限制飞机汽车进口,手里的牌多着呢。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中国绝不会坐着干看。
欧盟的反应也特别激烈。刚签完协议就被“背刺”,布鲁塞尔已经放话了,准备启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而且正在严肃考虑要不要对美国商品也来一轮报复性关税。
拜耳、诺华这些公司也在给自家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给他们争取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跨大西洋的贸易合作基础,正在被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一点点地啃食干净。
印度这次也不再是那个“听话”的小角色了。作为全球仿制药的重镇,印度很清楚自己在美国市场的分量有多重。面对100%的关税,印度国内强化本土市场、加速区域合作的声音越来越大。他们正在加快和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的贸易谈判,这摆明了是在为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做准备。
就连墨西哥、加拿大、日本这些美国的“老伙计”也看明白了,指望特朗普“讲信用”,那根本不现实。昨天签下的协议,今天就可能变成一张废纸。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各大经济体不再把美国当成唯一的中心,而是开始积极地寻找更多元、更区域化的合作。RCEP、非洲自贸区、欧亚经济联盟,这些曾经相对边缘的合作框架,正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特朗普挥舞的这根“关税大棒”,非但没能让世界屈服,反而成了全球贸易版图重新洗牌的催化剂。而美国在这张新地图上的位置,正变得越来越尴尬,也越来越模糊。
结语
特朗普总统想用关税这堵墙,把制造业硬生生地圈回美国,好让美国“再次伟大”。然而,这堵墙在挡住别人的同时,很可能也堵死了美国自己的未来。
他高喊着“美国优先”,但换来的结果却可能是盟友离心、供应链断裂、国内物价飞涨。贸易是全球经济的血脉,不是谁想切断就能切断的。这个世界,终究不是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而是谁的规则更稳定,谁就更受欢迎。
特朗普这套看似雷厉风行的“关税外交”,实际上无异于自断经脉。一个试图把所有人都关在门外的国家,最终只会发现,自己也被困在了门里。这恐怕不是什么“强者的孤独”,而更像是“败者的封闭”。
这场由他一手挑起的游戏,最后的输家,或许恰恰就是美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