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那是一个让人脑袋嗡嗡作响的年份。这年,全世界的目光都盯在“巴黎和会”上,东方的大龙中国也被卷了进来。那时候中国积弱积贫,是弱国中的弱国,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不起眼的选择,居然决定了几代人的命运。据说因为一次官员的争取不力,直接影响了中国之后几十年的国际地位。这么说,你觉得偶然的时刻能改变历史吗?如果当初走另一条路,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有人说,北洋政府在一战里搞了个大新闻:对德国宣战。可这个事一出来,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觉得,终于有骨气了,叫世界看看中国的脾气;而另一拨人却骂声不绝:你拿什么和人家对抗?别到时候头破血流,什么都捞不着。巴黎和会召开,中国的代表本想捞点好处,至少能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收回来。结果西方列强一个脸色,中国什么也没捞到还刷新了国民的愤怒值。此事就像锅里爆了油:北洋大佬们的算盘、帝国列强的心计、全国老百姓的情绪,全都搅和在一起。这一仗,真实上了历史的头版——但到底是翻身,还是滑铁卢,还真不好说!
往后的日子,有点像连续剧越拍越扑朔迷离。巴黎和会的失望让国内学者和学生炸锅。大街小巷,茶馆里都能听到“国家命运”的讨论。有人说中国应该继续和西方谈判,好歹也能混个名分;有人痛斥“狗血外交”,要用铁拳保护国土。华盛顿会议召开,老外嘴上一套,背后一套,该让的利益一点不松,但至少表面上给了中国点“国际承认”。普通人的小日子其实没什么大变化,粮食价钱还在涨,乱兵偶尔闹事,孩子们倒是开始读些新书了。青年们在旧书馆讨论民族救亡,留学生写信回家呼吁改革。大家伙都知道:这两年,新老势力正在悄悄拉锯,国家的方向,说不准就会拐弯。
外交场上看着风平浪静,其实暗伏危机。北洋政府装模作样外交讨价还价,底下却是国内战乱不断。外头的评论也不留情:“东亚病夫”这种难听话不时见诸报端。受害最深的,是搞革新的人一再碰壁;主张慢慢改的人又总被骂混日子。这时候,不管是激进还是保守,都发现自己像在一张拉扯的网里。外头不信任你,内里百姓想的也不一样,有人为饭碗发愁,有人为了理想叫号——别看稀松平常,实则是一触即发的火药桶,没人敢说明天会不会蹦个大新闻。
就在所有人觉得中国外交没希望时,忽然来了个大反转。老牌列强内部开始扯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事务上僵住了,对英法利益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中国代表趁乱使招,把本来对立的国人力量扭成一股绳,对外谈判时摆出了从没过的强硬。代表团不再唯唯诺诺,直接把山东权益争到了国际记者面前。民间一下爆发“声援代表”的热潮,街头大字报、报纸社论都喊起了振国自强的口号。连一向“骑墙”的人都坐不住了,国内外形象逆转:我们也不软,也能硬气。曾经让人笑话的“外交软蛋”,突然变成了值得敬畏的强国小分队。
可别以为胜利就能高枕无忧。国际上的朋友——比如美国和英国——常常因为利益扯皮,口头说合作,私底下打自己的小算盘。中国内部呢,各路军阀又忙着抢地盘,“得了甜头还想切蛋糕”。很多忆苦思甜的百姓,觉得国家一会儿喊口号一会儿打内仗,看不懂什么是头什么是尾。北京的政治改革喊口号喊得很响,可地方上混乱还是一团糟。大家伙对未来的方向,越吵越乱,左派右派谁也说不过谁。你争我夺、互不信任,过去争来的那点国际认可,一下子变得“不值钱”了。看起来再无风波,实则老问题重新涌动,新矛盾又冒头,国家的命运仍像龙卷风里飘的小纸片,随时可能被刮飞。
翻来覆去这么多回,我们能从中学到的真理也许并不多。你说北洋政府的外交多高明吗?有人拍手叫好,说他们是情势高手。可站在对面看,也可能只是侥幸碰到了风口。巴黎和会的失意,并不全怪大国欺负人,本就是自己基础薄弱;后面的点睛之笔,也未必是天才决策,更多是抓住了列强漏洞。那些成天宣扬“我们了不起”的论调,其实很容易变成自我麻醉。老百姓要的,无非是吃饱饭、活得有尊严……可外交桌上的胜负,转头又被内部争斗消耗殆尽。哼,倒要看看“高明”的人有多能把胜利变成实惠,别光会留几个响亮的口号。
今天有人说:大风大浪,中国表现得够勇了;可反过来,有人质问,别浪费老百姓的血汗,逞英雄有啥用?到底是需要勇敢冲一把,还是得“闷声发大财”?那些一战成名的外交官,是力挽狂澜的英雄,还是踩了狗屎运?逆境时,是孤注一掷重要,还是坚持内修积累更靠谱?你怎么看?能不能在评论区说说,假如你是当年决策官,你会怎么选:冒风险“搏一把”,还是老老实实打拖拉机式的安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