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去中国化?瞎说!分明是去到中国完成工业化!

 63    |      2025-08-22 15:38

说德国工业出现了退步,这种判断其实有失偏颇。

将生产基地拓展至中国,恰恰不是衰退的信号,而是顺应全球产业规律的升级 —— 工业 4.0 的核心是技术与效率的突破,其落地场景本就不该被地理边界局限。

对德国企业而言,中国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与旺盛的创新需求,反而为其技术落地提供了更广阔的试验场。

所谓 “去中国化”,在德国产业界看来或许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工业升级的本质是让技术找到最合适的生长土壤,而中国显然是当前全球最具活力的土壤之一。

如今,许多德国企业正以技术合作为纽带,成为中国在欧洲重要的产业协作伙伴。

这一现象背后,藏着一个易被忽视的现实:德国不少家族企业面临代际传承困境,年轻一代对接手传统制造业兴趣渐淡,而中国投资者成了他们眼中 “懂技术、愿投入” 的理想选择。

相比之下,美国资本更注重短期财务回报,决策往往围绕报表数字;日本企业则因文化与体制特点,决策流程相对保守。

唯有中国投资者展现出独特的契合度:资金到位迅速、尊重原有品牌与团队、保障就业稳定,更愿意持续投入研发。

这种对技术价值的长期主义认知,让不少德国中小企业在官网上主动标注 “欢迎中国投资者”,这在十年前难以想象,如今却已成为常态。

2016 年美的集团以 45 亿欧元收购库卡,便是典型案例。作为德国工业 4.0 的标志性企业,库卡在全球自动化领域的地位堪比汽车界的宝马,其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于欧美日工厂。

当时德国各界虽有抵触,认为 “失去了工业 4.0 的核心”,但交易最终成行。而事实证明,库卡进入中国产业链后,不仅生产线快速扩张、产能实现数倍增长,更依托中国市场需求,迭代出适配新能源汽车的柔性制造技术 。

技术内核未变,应用场景却得到了极大拓展。

类似的整合案例还有很多:潍柴动力通过控股凯傲集团,将德国林德液压技术融入中国工程机械,显著提升了设备精度。

中国化工收购克劳斯玛菲后,将其塑料加工设备的核心工艺导入中国家电产业链。

三一重工并购普茨迈斯特,推动中国混凝土泵技术跻身全球前列……

这些品牌仍保留 “德国制造” 的标识,但其技术应用与产业链协同,早已深度嵌入中国工业体系。

中国之所以积极推动这类整合,核心是为了夯实工业基础。

当产业发展从 “单点制造” 迈向 “全链条能力”,就必须补齐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短板。

德国这些 “隐形冠军” 企业虽规模不大,却在细分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技术积累。

它们技术扎实但增长受限,专精领域却缺乏全球化运营能力,恰好与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产业链整合能力形成互补。

当然,对外整合只是路径之一。

国内企业如浙江震环,不依赖并购,而是潜心打磨技术,通过 12个月自然时效处理铸件应力,以 0.001 毫米级磨削精度控制,使卧式加工中心连续运行 3000 小时后,精度衰减仍稳定在微米级内。

北京精雕则在 “以车代磨” 领域突破,通过自主算法将精密加工效率提升近四成。这些探索证明,中国工业的升级,既需要 “引进来” 的技术赋能,也需要 “自主创” 的能力沉淀。

说到底,德国工业并未退步,只是其技术价值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

从 “德国本土专属” 转向 “全球产业共享”,而中国凭借市场规模与产业链韧性,成为这种共享中最关键的枢纽。

无论是通过并购获得的技术积累,还是自主研发的能力突破,最终都在推动中国工业基座的夯实。

这不是某一方的 “衰退”,而是全球工业体系在深度协作中实现的共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