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 月 1 日,社保新规成悬顶利剑
9 月 1 日零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正式生效,其中第十九条的规定如同利剑出鞘,直指社保缴纳问题:“任何约定或承诺不缴社保的行为,一律无效;员工可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
说白了就是——
•以前企业和员工私下签的《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在法官眼里根本不值一提,形同废纸;
•员工今天签字领了钱,明天反悔起诉,企业不仅得补缴社保,还得额外赔偿 N 个月工资;
•工伤、医疗、生育、失业等情况,只要没交社保,所有费用都得企业自己扛。
对于本就利润微薄的物业行业而言,这无疑是道难题。以前靠“不缴社保” 省下的 2—3 个点净利润,现在不仅要全部吐出来,还得额外支付滞纳金和补偿金,压力可想而知。
二、这 12 类人,企业可合法不缴社保
并非所有人都必须立刻缴纳五险,以下 12 种情形,企业可以依法不缴,但有个前提:“关系真实、文件齐全、流程合规”。
1.退休返聘人员:已领取养老金,签订劳务合同即可;
2.实习生:与学校仍存在学籍关系,签订实习协议;
3.非全日制用工:每天工作不超过 4 小时、每周不超过 24 小时,只需购买工伤险;
4.劳务外包:与有资质的外包公司签约,由对方为员工参保;
5.劳务派遣:由派遣公司负责缴纳社保,用工单位无需重复缴纳;
6.共享用工:社保由原单位继续缴纳;
7.灵活用工(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若被认定为“合作关系” 而非劳动关系;
8.协保、停薪留职、外籍代表处等历史遗留或特殊情形。
总之,国家已经把能合法不缴社保的情况列得明明白白,不在清单里的,就别存侥幸心理了,补缴只是时间问题。
三、员工不愿缴社保?企业得这么办
场景再现:保洁张阿姨找到项目经理,一脸焦急地说:“我每月到手 3000 块,扣完社保就只剩 2400 了,房贷都没法还,求你别给我交了!”
老板要是一时心软答应了,可就掉进坑里了。今天口头应下,明天张阿姨可能就拿着《解释(二)》来起诉。正确的做法分三步:
1.把法条给她看,讲清楚“不是我不给你免,是国家规定必须交”;
2.给她算笔账,“要是不交社保,公司得赔你 N 个月工资,到时候你工作都可能保不住”;
3.把补贴写进合同,可额外给一笔“社保补贴”,但得同步签两份文件:
◦《社保补贴确认书》:写明“本人知晓法定必须缴纳社保,自愿领取补贴,若需补缴则退还补贴”;
◦《工资构成说明》:每月工资条拆分“基本工资 + 社保补贴 + 绩效”,由本人签字存档。
不过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这么操作的话,即便员工事后反悔,公司也能依法追回已发补贴,损失最多能降低九成。
四、老旧小区中小物业:成本涨三成,物业费十年不涨,该咋破
1.先算笔账:
以某三线城市一个 30 人的物业项目为例,人均月薪 4000 元,企业每月新增社保支出就有 30×4000×30%=3.6 万元,一年下来得多花 43 万元。而这个项目一年的物业费总收入才 120 万元,这一下就占去了三分之一的利润。
2.再分析处境:
•提价?—— 老旧小区业主对价格特别敏感,一纸涨价公告可能就引发 “罢免物业” 的风波;
•退场?—— 合同期没满、押金没退、还有政府维稳要求,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硬撑?—— 现金流一旦断裂,工资发不出来,春节前后准得出乱子。
1.四条出路:
(1)“小步快跑” 式提价:
先涨那些容易被接受的费用,比如临时车位管理费、有偿维修费;同时公示账目,把社保缴费清单贴在公告栏,让业主清楚“新增的钱花在哪儿了”。
(2)“减量增质” 式优化:
夜间保安从 4 人岗减为 2 人岗,搭配 AI 摄像头;绿化养护从外包改成 “业主认养” 模式;把低价值岗位转给外包公司,但一定要核查对方资质,避免 “假外包真用工”。
(3)争取 “政府补贴”:
住建部、商务部正在推行“老旧小区物业补贴” 和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专项扶持,最高每平方米每月补贴 0.3 元,别觉得少,一个 30 万平方米的小区,一年就能拿到 108 万。
(4)“多元经营” 增收入:
电梯广告、快递柜租金、屋顶光伏、充电站、社区团购等收入,都纳入“公共资源经营收入”;把物业从单纯的 “看门扫地” 转型为 “社区运营商”。
要是这四招还不管用,那就体面退场:通过并购把项目转给资金更雄厚的大型物业企业,至少还能收回装修折旧残值和履约保证金,总比一夜崩盘、被业主围堵强。
五、长远来看:社保不是负担,是企业的护城河
•对企业而言:员工出了工伤,有工伤保险基金承担;员工离职后怀孕,有生育保险兜底;企业不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意外而一蹶不振。
•对员工来说:年轻时每月交几百块社保,退休后能领到几千块养老金,大病住院还能报销 80%,这是普通人最靠谱的保障。
•对社会来讲:2.9 亿灵活就业者、4800 万个体工商户都纳入社保体系,养老基金池子就会更充裕,年轻人不再 “养不起” 上一代,整个社会才能从 “人口红利” 转向 “制度红利”。
结语
9 月 1 日之后,物业行业将彻底告别 “社保灰色时代”。中小物业企业要想生存,只有三条路:合规、转型、退场。
•合规是底线,触碰不得;
•转型是关键,拼的是管理、科技和增值服务的真功夫;
•退场是无奈之举,但留得青山在,总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可以肯定地说:未来三年,不缴社保的物业企业会像不年检的车辆一样,要么被强制淘汰,要么被低价收购。
希望所有物业老板都能挺过这个关卡,迎来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