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李作鹏曾是我军战功赫赫的将领,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过功勋,他的人生曾书写过辉煌篇章。然而令人叹息的是,他在人生后期没能守住原则底线,最终不仅晚年名誉受损,还沦为了监狱中的犯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轨迹,让这位曾经的功臣走上了这样一条跌宕起伏的道路?
1914年,李作鹏在江西吉安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呱呱坠地,家里穷得叮当响。1930年,红军到吉安招兵,才16岁的李作鹏二话不说就加入了红军队伍。自打入伍后,李作鹏在学习、训练和打仗这些事上表现得那叫一个出色,18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没过多久,李作鹏被调到中央军委工作,成为周恩来身边的机要工作人员。周恩来交给李作鹏一本标记着“豪密”字样的密码本,当时中央苏区与上海中共中央的电报往来都由李作鹏负责翻译。李作鹏脑子很灵活,不仅很快就掌握了译电技能,还琢磨出了国民党电报的破译门道。上级看中他的能力,先后提拔他担任军委二局参谋、二科科长。
后来李作鹏一路跟着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红军抵达陕北后,党中央着手创办抗日军政大学,还从红军里挑选出一批既有实战经验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骨干到抗大当教官,李作鹏就在其中,他被选派到抗大担任参谋集训队队长。
那会抗大的负责人是林彪,李作鹏就在他手下做事。林彪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小伙子工作干得很出色,平时为人低调、肯琢磨事、爱钻研,这些特点和自己的性格、喜好挺对脾气,林彪对这个年轻军官很有好感。后来林彪当上了115师师长,打算重点培养这个年轻人,陆续提拔他担任师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打这开始,李作鹏成了对林彪死心塌地的追随者。
此后李作鹏随115师一部开赴山东,担任山东纵队参谋处处长一职。别看他身处机关领导岗位,却常常亲自到一线带兵打仗。在一场战斗中,日军投放了毒气弹,李作鹏的右眼不幸被毒气所伤,最终失明。
后来在罗荣桓的批准下,李作鹏乔装成商人模样前往北平就医诊治眼疾。他在当地医院接受了眼角膜移植手术,遗憾的是,手术最终没能成功。从那以后,李作鹏便常年戴着一副墨镜。他觉得这副墨镜就像一层保护膜,别人很难轻易察觉他脸上的表情变化,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能藏在墨镜后面,还能给别人一种神秘感。
有人曾疑惑地问李作鹏:“那会北平都被日军占了,你咋还敢往那去?”要知道,当时北平处于日军掌控之下,局势凶险,在这种情况下还前往北平,确实得有不小的胆子,也难怪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
李作鹏面带笑意,语气轻松地说道:“我成天跟鬼子周旋打交道,还会怕他们?”
抗战胜利之后,李作鹏跟着罗荣桓奔赴东北,再度回到了林彪的手下。林彪一见到他就挺高兴,立马决定让他当上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给参谋长刘亚楼搭把手、帮着干活。
东北那地天寒地冻的,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为了给参谋们驱驱寒气,常弄些便宜烧酒给大伙喝。日子一久,原本不咋能喝的李作鹏酒量渐长,有回居然能喝下两大碗高度数烧酒。司令部的同志们瞅着他这酒量,直接送了他个“大烧锅”的外号。
有一回,李作鹏犯了酒瘾,带着警卫员苏烈满处寻摸酒喝,可折腾半天愣是没找着。那会李作鹏的妻子董其采在卫生所当所长,他便让苏烈去她那弄来些酒精,兑水调成两碗“冒牌酒”。两人一人一碗仰头灌下去,苏烈当场醉倒,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可李作鹏却神色如常,酒后还去参加了上级会议。
1946年,东野部队从四平撤退到吉林舒兰。部队刚扎营,李作鹏就叫上苏静、何敬之等人聚在一起喝酒。碰巧被林彪撞见,他当场掀翻酒桌,劈头盖脸痛骂李作鹏:“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这醉生梦死!部队现在乱成什么样了,你们一点都不着急!”
后来李作鹏在回忆中提到,林彪当时大动肝火,根源并非饮酒之事。原来那时参谋处有个侦察科长叛变投敌了,他这一叛变,我军的行动情况就全被敌人摸得透透的。咱们退到吉林,敌人就像尾巴一样紧紧跟着追到吉林。这种局面下,林彪哪能不震怒?关键就在于这个投敌事件让我方陷入了被动,敌人对咱们的动向简直了如指掌,步步紧逼,换谁处在那样的情境下能不发火?
虽说中间出了点小波折,但李作鹏在东野司令部的整体表现相当出色。他可不只是埋头做具体战役的执行落地工作,还深度参与敌情分析,在总体战略部署上积极建言献策,为林彪和刘亚楼定下作战决心出了不少力。林彪对李作鹏的工作看在眼里,对他的能力颇为认可。为了进一步历练他,林彪特意调李作鹏担任第1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没过多久,李作鹏又改任第6纵队司令员兼16师师长。
在当年的解放军里,一般人要当师长,都得先在连长、营长、团长这些基层主官岗位上摸爬滚打一番。可李作鹏不一样,他没走过这些基层流程,直接从机关干部提拔成了师长,林彪对他的看重程度,从这事里就能看得明明白白。在李作鹏的带领下,6纵没多久就在东北战场崭露头角,成了一支响当当的精锐队伍。尤其是他带的16师,更是被打造成了东野的“王牌师”,那战斗力在战场上可是有目共睹的。
1948年10月24日,林彪给李作鹏下了命令,让他带着6纵从彰武、新立屯转头往南,急行军朝着台安猛赶,去拦截想往营口逃跑的廖耀湘兵团。到了26日凌晨,李作鹏带着前线指挥所跟着16师46团的前卫营往前推进,在姚家窝棚突然碰到了敌人。顿时,枪声炮声噼里啪响成一片,李作鹏立刻下令停止前进,全力阻击敌人。
就在这节骨眼上,李作鹏接到了林彪的电报,电报里叮嘱:“接着往前推进,别跟敌人死磕。”李作鹏攥着电报琢磨了两下,直接针尖对麦芒地回电:“敌人主力都在这,咱就在这跟他们干一仗!”
战场形势很快验证了李作鹏的判断。当时廖耀湘已放弃往营口逃跑的打算,转而准备向东撤往沈阳,没想到迎面撞上了李作鹏部的阻击。李作鹏在这场阻击战中指挥16师和18师部队,硬生生挡住了敌军3个军的进攻,为我军彻底歼灭廖耀湘兵团立下头功。
后来有人好奇询问李作鹏,当时他是怎么判断出眼前的敌人是敌军主力的。李作鹏笑着回应:“一听枪响我心里就有数了,杂牌军哪能打出这么密的枪炮声!”
辽沈战役落幕之后,李作鹏带领部队进入关内。1949年解放军全军统一编制序列,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没过多久,李作鹏就担任了该军军长。在这之后,李作鹏领着43军一路向南征战,直抵广东地界,还参与了解放海南岛的重要战役。
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李作鹏率领43军执行渡海作战任务。那会我军靠的全是木帆船,谁承想船行至海上时突然风停了,帆船一下子没了动力,停在原地动弹不得。紧要关头,各部队赶忙向李作鹏请示,要不要先返回去。关键时刻,李作鹏态度坚决,立马下令:“没风就用橹摇、用桨划,只能往前冲,不许往后退,谁敢后退就按军法严惩!”
战斗尾声,43军部队遵照李作鹏的指令全力挺进,成功登岛。战役结束后,李作鹏向43军的指挥员们坦言:“那时候部队里只有营级以上单位才有电台设备,连级以下的船只压根没法互通消息,就算下达返回的命令,又怎么能传达到位?”众人听罢,纷纷心服口服。
新中国成立后,李作鹏先后担任第15兵团参谋长、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务,1955年获授中将军衔。此时他的人生历程也算相当圆满,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1971年,李作鹏遭撤职,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判其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李作鹏入狱后,鉴于他曾有过战功,中央在生活安排上给予了特殊照顾。饮食方面,他每日三餐都有保障,每餐都有一荤两素的搭配,米饭、馒头这类主食不限量供应,偶尔还能吃上一顿饺子,此外还会提供各类水果。住宿条件也颇为特殊,他住在单独的房间里,屋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每天还有固定的看电视时间。
没过多久,组织上鉴于李作鹏身体有恙,批准他保外就医。李作鹏出狱后在山西太原落户,组织上提议他改个名字,可他一开始没答应。经过多次沟通劝说,他才同意改名为“李明”,这名字的意思是光明正大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李作鹏夫妇定居在太原市区的山西省委宿舍,在太原他们能享受到颇为充足的医疗资源,每月还能领取350多元的生活补助。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李作鹏坦言十分满意。谈及当下生活,他说道:“如今这日子我过得挺知足,能吃饱饭、有房住、有衣穿,比起那些牺牲的烈士,还有全国大多数农民来说,咱们这日子已经算得上舒坦了。”
李作鹏曾谈及自己生活里的这么一个情节:
如今我出门打出租车时,总是身着一身板正的西装示人,出租车司机常常把我当成日本客商或者港台来的生意人。有时候去街上买菜,那些个体商户常跟我说:“您铁定是位老领导,只要跟我说说您的名字,我一分钱不收,直接送您。”我连忙摆手拒绝:“那可不行。”
话说1991年,电影《大决战》上映后,外界对影片内容讨论不少。当时,有人直接找到李作鹏,抛出一个颇为敏感的问题:“电影里演林彪的那个人,演得像不像真实的林彪?”
李作鹏回应称:“假林彪。”
对方紧接着抛出问题:“罗荣桓在哪?”
李作鹏直接回应:“假罗荣桓。”
当被问及缘由时,李作鹏直言,罗荣桓绝非那种会抬高自己、贬低林彪的人,要是罗荣桓还在世,这部影片肯定不会获批。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市面上大多数写林彪的书都与实际相差甚远,唯有张正隆所著的《雪白血红》还算贴合实际。
李作鹏晚年特别喜欢读书,还写下了总计100万字的回忆录。有出版方找到他谈出书的事,却提出个要求:“您得改个名,书才能出版。”
当年李作鹏放出话来,自己就是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从来没想过改名字。这话听着就带股子硬气,直接把自己那认准了不回头的脾气亮出来了,任谁听了都得琢磨琢磨,这人到底是有啥底气敢这么斩钉截铁地说这话。
对方接着放话:“要是坚持不改名,那就只能拿到国外去出版了。”
李作鹏当场一口回绝:“不,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死都不会去国外出书。国内能出版就出,要是不行,就算留着给老鼠啃也不便宜外人!”
2009年1月3日,李作鹏在北京因病离世,终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