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第一次踏进杭州西站的时候,那感觉真是……怎么说呢,空旷得让人心里有点发毛。巨大的穹顶下,脚步声都能带回响,候车厅里稀稀拉拉坐着几个人,连自动售货机的灯光都显得有点寂寞。当时网上调侃的声音真不少,有人开玩笑说这是“最孤独的高铁站”,建得气派非凡,却像是提前为几十年后准备的,现在用起来总有点“大炮打蚊子”的意思。我坐在冰冷的金属座椅上刷着手机,看到这些评论,再看看眼前空荡荡的大厅,心里也不免犯嘀咕:这投下去的钱,真能听个响吗?
谁能想到呢?也就一年多光景,变化快得让人跟不上趟。今年春天再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拖着行李箱刚进站,差点被人流推着走。闸机口排起了小队,候车区的座椅几乎坐满了,咖啡馆门口也站着等位的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底,就是那两条新开通的“大动脉”注入了活力——杭温高铁和沪苏沪湖高铁实实在在地接进来了。以前觉得余杭这边离主城远,出趟门坐高铁还得往东站赶,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直接上车。
我特意查了最新的时刻表,数字确实惊人。杭温高铁一口气给西站带来了将近五十对车次,每天往返于杭州和温州之间,像给西边注入了新鲜血液。更厉害的还是沪苏湖这条线,接近八十对列车穿梭不停,直接把西站和上海、江苏、浙北那些经济重镇给串了起来。虽说两条线在利用沪杭高铁段时有部分车次是共用的(比如一趟车可能既跑杭温段又跑沪苏湖段),但算下来,西站一天稳稳当当停靠的车次也超过了一百三十对,开出两百六十多趟列车。这阵仗,哪还有半点当初“门可罗雀”的样子?
有个在交通系统工作的朋友跟我感慨:“西站这算是彻底翻身了。”他拿数据说话,现在西站的繁忙程度,几乎能跟浙江老牌的高铁大站温州南站掰手腕了。温州南站这些年稳坐浙江高铁老二的位置,车次也就比西站多个一两对,列车多那么一两列。这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谁能想到,当初被戏称“面子工程”的西站,如今跑得这么快?
静下心来想想,西站的崛起真不是天上掉馅饼,背后是实打实的功夫。一方面是赶上了长三角一体化这趟快车。上面是真金白银砸下来搞基建,特别是杭州亚运会那会儿,整个区域的交通网都在升级提速,“轨道上的长三角”可不是一句空话。西站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把自己嵌进了这张越来越密的大网里。另一方面,西站自己这块“磁铁”的吸引力也够足。它所在的位置,恰恰是杭州这些年重点打造的“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心脏地带。以前这块虽然聚集了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但交通总觉得是个短板,去上海洽谈、去周边城市考察,路上时间成本不小。西站一通,高铁直达,直接盘活了整个区域的流动性。我认识一个在仓前那边做人工智能研发的小老板,他说的实在:“以前拉投资,人家一听还要从上海虹桥折腾到杭州东再转车过来,眉头就皱一下;现在直接高铁到西站,半小时接进办公室,效率快太多了,谈成的几率都感觉高了点。”
更关键的是,西站的出现,实实在在改变了城西几十万人的生活方式。以前住在未来科技城的朋友想周末去趟上海迪士尼,得提前两小时出门奔东站,现在家门口坐上高铁,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虹桥,下午还能赶回来吃晚饭。这种便利,是以前不敢想的。难怪有网友在本地论坛留言:“终于不用跨越大半个杭州去赶火车了,这才是家门口的火车站该有的样子!” 这话听着普通,却道出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当然,网上也还有些观望的声音。有人说,一下子涌入这么多车次,西站周边的道路会不会吃不消?高峰期会不会堵成一片?也有人关心后续的配套设施能不能跟上,比如从西站到周边写字楼、住宅区的公交接驳是否足够便捷高效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就像我上次打车离开西站时,司机也抱怨:“现在单子是多,但进出站这段路,赶上高峰,还是得堵一会儿。” 不过,这些更像是成长路上的烦恼,毕竟骨架已经搭好了,血肉的丰满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入。
看到西站如今的人气,再回想它初期的冷清,真有点感慨万千。这变迁的过程,像极了一个城市发展思路的缩影——先有前瞻性的布局,再逐步引入资源激活它。西站不再仅仅是一座火车站那么简单,它成了撬动城西发展的一个有力支点,让科技创新的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在这附近更加顺畅地交汇融合。即使还有些边边角角需要打磨优化,但谁也不能否认,它已经甩掉了“假大空”的帽子,稳稳当当成了杭州西部的交通心脏,也成了浙江乃至长三角高铁网络里一颗越来越耀眼的新星。下次再有人提起它,恐怕要说的是:“走,从西站出发,快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