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架战机呼啸而过,十九国盟友呐喊助威,一场声势浩大的军演在太平洋上空拉开帷幕。这与其说是肌肉的炫耀,不如说是焦虑的掩饰。
当“活靶子”取代了战略支点
这场耗资五亿多美元的演习,核心科目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它不是演练如何猛攻敌人,而是教美军战机如何“像游击队一样生存”。这套名为“敏捷战斗部署”的新战术,要求把航空力量化整为零,藏到偏远岛屿,甚至伪装在普通公路上,只求避开冲突初期的第一波打击。
一个曾经习惯用压倒性优势碾压对手的霸主,为何开始研究起了躲藏保命的生存术?答案藏在不得不变的现实里。曾经,关岛、冲绳、韩国这些大型基地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骄傲支点。如今,它们却成了五角大楼内部报告中不得不承认的“活靶子”——全部暴露在中国日益强大的中远程导弹火力之下。
这种脆弱感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不久前,当“华盛顿”号航母逼近黄岩岛时,中国南部战区迅速反应,歼-16挂弹升空,轰-6K携带鹰击-12抵近锁定,直接将这艘庞然大物置于其致命射程内。航母最终选择了后撤。
那短短的交锋瞬间,无疑像一剂猛药,加速了美军将防御性战术推上前台的决心。从不可一世的展示,到小心翼翼的隐藏,心态的转变,昭然若揭。
那张十九国合影,有多少是真章?
为了给这场转向求生的演习壮声势,美国拉来了十九个盟友站台。英国航母来了,澳大利亚军舰到了,连远隔万里的德国也象征性地派了百来号人。身处前沿的日韩更是积极配合。这张盟友齐聚的大合影,看起来确实排场十足。
但仔细看,这张合影的背后,藏着太多心照不宣的敷衍。欧洲盟友的战略重心还在俄乌前线。英国虽然叫着“重返亚太”,自家能打的航母还在修,派来的“威尔士亲王”号,不久前才在南海被中国双航母编队逼退。
澳大利亚的军力,很多是淘来的二手货,雄心勃勃的潜艇计划也是一波三折。十九国里,来“打酱油”的比贡献力量的多,政治站台的意味远大于实际作战能力。
即便是地理上更近、理应更积极的日韩,也各有各的算盘。日本想借着美军的势,偷偷推动自己的军事“正常化”。韩国则担心惹恼中国这个大贸易伙伴,伤及自家经济。
这个所谓的联盟,更像一个临时的“战友圈”,大家可以一起拍照,但真要为美国的战略目标拼命出血,谁不先掂量掂量自己碗里的肉?战略上的分歧、各自的利益盘算、囊中羞涩的军费,都决定了这个联盟的实际战斗力,恐怕只是纸面上的繁荣。
当技术红利被吃干抹净
让五角大楼坐立不安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曾经最引以为傲的“技术代差”正在迅速被对手抹平。过去靠着装备优势就能碾压一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火箭军的东风-26,射程四千公里,足够让关岛基地夜不能寐。055大驱上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能在千里之外给航母“点穴”。更要命的是,中国构建的多基雷达和高低轨卫星侦测网络,让美军引以为傲的隐身技术,在西太平洋上空越来越像皇帝的新衣。
这种追赶是全方位的。当美国还在实验室里折腾高超音速武器时,中国已经成建制列装部队。甚至有洛克希德·马丁的工程师私下抱怨,追赶中国至少要五年,可华盛顿的老爷们连三年的耐心都没有。
今年四月,被寄予厚望的HALO高超音速导弹项目,竟然因为“预算超支”被一刀砍掉。与此同时,五角大楼却在疯狂增加B-21隐形轰炸机的订单,从一百架加到了一百四十五架,丝毫不顾它在中国越来越密的防空网面前,还能有多少生存力。
南部战区在驱离美舰时,选择出动歼-16而非更先进的歼-20,这种留有余地的姿态,反而比直接亮出底牌更让人感到压力——因为你不知道对手到底藏着多少未知的杀手锏。技术优势的丧失,加上前沿基地变“靶子”的现实,逼着美军不得不去演练那种听起来有些心酸的“游击战”生存术。
难怪有美军前官员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在中国沿海两千公里范围内,美国的航母舰队,无异于漂浮的“铁棺材”。
新棋局下,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把这一切碎片拼凑起来,趋势再清晰不过:那个由美军主导、独霸天下的时代,正在无可避免地走向终结。单极霸权正被一股股崛起的力量推向多极平衡,这不是谁的意志能轻易阻挡的历史潮流。
当技术差距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大国博弈的重心就从单纯的军备竞赛,转向了更复杂的体系对抗、战术创新和战略智慧的较量。军事威慑的边界变得越来越窄,平等对话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对整个亚太而言,这未必是坏事。没有任何一方能随心所欲地说了算,意味着大家终究要回到谈判桌,寻求最大公约数下的稳定。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建立在一方的绝对优势之上,而是基于力量的相互制衡。
美军这场耗资巨大、意在展示适应能力的演习,是这场大变局的一个注脚。它提醒着所有人,旧日的辉煌正在落幕,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形成。在这个新棋局里,实力固然重要,但如何与他人共处,如何避免误判和冲突,或许才是更考验智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