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坏账崩了!36% 的债收不回,你的存款要打水漂?

 187    |      2025-07-13 06:16

八亿人背着债,七十座城市被债务压得喘不上气,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咱们现在必须面对的“经济体检报告”。别觉得债务是政府和企业的事,跟你没关系——你每个月还的房贷、信用卡账单,你所在城市迟迟不修的断头路、停摆的惠民工程,背后都连着这张密密麻麻的债务网。债务不是数字,是每个人床头的闹钟,每天早上提醒你:该还钱了;是城市财政的“高血压”,稍不注意就可能“中风”。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这债是咋欠的?现在有多棘手?咱们到底能不能把这“窟窿”填上?

一、欠了多少钱?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先上一组“扎心数据”:全国大概8亿人背着债,相当于每2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在还钱;70个大中城市里,像重庆、郑州这样的“负债大户”一抓一大把。重庆更夸张,债务规模1.44万亿,啥概念?相当于当地一年GDP的44.81%,也就是说重庆辛辛苦苦干一年,快一半的钱得用来还利息——每年光利息就313亿,够修三条跨江大桥,或者给十万户家庭盖保障房。

郑州更绝,政府性基金收入里,61.67%都得拿去还专项债利息。啥叫“政府性基金收入”?简单说就是卖地、收 fees 这些“零花钱”。现在倒好,卖地的钱刚到手,六成都得给债主,剩下四成要养公务员、修学校、搞环卫,你说够不够?难怪有些地方连公务员绩效都发不出来,不是不想发,是真没钱。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暗地里,地方政府还有14万亿“隐性债务”——就是那些没写在政府账本上,但实际上得政府兜底的钱;企业那边更离谱,26万亿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相当于全中国一年GDP的五分之一,一堆公司互相欠钱,你欠我我欠他,跟打麻将欠账似的,谁都收不回钱,谁都不敢关门。

二、这债是咋欠的?四步“借钱狂欢”埋的雷

别以为咱们天生爱借钱,这债是一步步“滚”出来的,像个慢慢吹大的气球,到今天快绷不住了。

第一步: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钱少事多”被逼借钱1994年分税制改革,简单说就是“中央和地方分家”:中央拿走大头税收,地方留小头,但修路、办学、搞基建这些事还得地方干。你想啊,手里钱少了,活儿没少,咋办?地方政府灵机一动:成立“城投公司”!这些公司名义上是企业,实际上是政府的“钱袋子”,拿土地当抵押,用政府信用做担保,去银行借钱、发债券。一开始还挺克制,后来越借越上瘾,到2018年,地方隐性债务直接飙到28万亿,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GDP的三分之一。

第二步:四万亿刺激,全民大基建“借钱像不要钱”2008年金融危机,国家怕经济垮了,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这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中央出一部分,地方得配套。地方没钱啊,只能让城投公司接着借。那会儿全国上下跟打了鸡血似的,到处修路、盖楼、建产业园,一个中部城市为了修地铁,城投公司一口气发了上百亿债券。短期看确实热闹,GDP上去了,就业也多了,但没人想过:地铁修好了,票钱够还利息吗?产业园盖好了,能招来企业吗?现在回头看,很多项目就是“为了借钱而借钱”,钱花了,效益没见着,债务倒是留下了。

第三步:房地产狂欢,地方政府靠“卖地”续命要说最猛的“借钱发动机”,还得是房地产。以前地方政府为啥敢借钱?因为手里有“王牌”——土地。房价涨,地价就涨,卖地收入(也就是“土地出让金”)哗哗来,既能还旧债,又能借新债。2020年之前,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0%以上,简直是“第二财政”。但2020年之后,房地产凉了,土地卖不动了——2023年土地出让收入直接降了23%,好多城市卖地的钱连利息都还不上。这下麻烦了,“土地财政”这口奶断了,地方政府瞬间“断奶”,债务问题立马暴露。

第四步:疫情三年,全民负债“从政府到个人”2020年疫情一来,更是给债务“火上浇油”。政府为了稳经济,接着举债搞投资;老百姓没收入,只能刷信用卡、借网贷过日子。结果就是“全民负债”:8亿人背上债,3亿人逾期,房贷占了一半以上。有家庭月收入60%都得用来还债,工资刚到账,先还房贷、信用卡,剩下的钱紧巴巴过日子,连生病都不敢。这哪是“过日子”,简直是“给债务打工”。

三、现在有多难?企业、银行、老百姓全被“套牢”

债务这东西,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倒了,一片跟着倒。现在企业、银行、老百姓,没一个能置身事外。

企业:三角债缠身,房地产成“讨债鬼”企业最头疼的是“三角债”。你欠我的工程款,我欠他的材料钱,他欠你的货款,一环套一环。建筑行业最惨,一家中型承包商,可能被开发商欠着几千万工程款,自己又欠着材料商几百万,材料商告他,他告开发商,官司打十年,钱要不回来。更别提房地产企业了,银行对公不良贷款里,40%都是房地产的债。有个知名房企,债务重组方案里写着:有息负债里,只有23%能靠卖房子还上,剩下的要么让债主变成股东(债转股),要么晚点还(展期)。债主也没办法,总比企业破产一分钱拿不到强。

银行:坏账藏不住,中小银行快“扛不住”银行看起来光鲜,其实账本里藏着“雷”。2025年审计署查出,三家中小银行通过“延期还款”把318亿不良贷款藏起来了,实际不良率2.77%,比表面数据高一大截。更吓人的是,有些中小银行不良率突破36%——啥概念?放出去100块贷款,36块收不回来,这银行离倒闭就差一步了。为啥藏坏账?怕挤兑啊!老百姓一看银行坏账高,纷纷去取钱,银行立马没钱了。现在监管严了,新规规定“逾期90天的债,就算有抵押也得算不良”,这下藏不住了,中小银行的“遮羞布”被扯掉了,日子更难了。

老百姓:不敢花钱,怕“断供”普通老百姓更难。以前还敢贷款买车、旅游,现在呢?房贷月供压得喘不过气,信用卡账单不敢逾期,生怕上征信。有数据说,居民储蓄率涨了,但不是因为有钱了,是因为不敢花——怕失业,怕生病,怕还不上钱。消费是经济的“发动机”,大家都不敢花钱,企业产品卖不出去,更还不上债,这不就恶性循环了?

四、咋还债?不是“一刀切”,是“拆弹”

欠了这么多钱,总不能赖账吧?国家也在想办法,不是简单“还钱”,更像是“拆弹”——得小心拆,不能引爆,还得把引线剪了。

地方政府:“6+4+2”方案,先把“利息大山”搬了2024年底出了个“6+4+2”化债方案,听着复杂,其实就是“借钱还旧债”:拿6万亿新债换旧债,利息从高变低;每年用8000亿专项债帮忙还;棚改的债单独处理。这么一操作,2028年前要还的14.3万亿隐性债务,一下子减到2.3万亿,每年压力从2.86万亿降到4600亿,相当于给地方政府“松绑”了。但这不是“免费午餐”,新债也是债,以后还得还,只是把“眼前的坎”变成了“慢慢爬的坡”。

城投公司:从“政府钱包”变“自食其力”以前城投公司是“妈宝男”,啥都靠政府;现在不行了,300多家城投公司声明“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得自己挣钱了。怎么挣?搞资产证券化(ABS)、发REITs——简单说就是“把家底打包卖票”。比如有个城投公司,把供水、垃圾处理这些能稳定收钱的项目打包,发行ABS产品,老百姓买了能分红,公司也拿到了钱。贵州、天津都在搞“一企一策”,有的合并,有的转型,总之不能再靠政府“输血”了,得自己“造血”。

老百姓:给“实在还不上”的人喘口气对咱们普通人,2025年新规也有办法:困难群体可以申请减免利息;小额消费贷能分36期免息还;主动还钱的,征信修复期从5年缩到2年。央行还推出“负债暂停还款”政策,给暂时没钱的人缓一缓。但记住:这不是“不用还”,是“晚点还”。国家还拿3000亿补贴促消费,希望大家敢花钱了,企业能挣钱,就能还上债,形成“良性循环”。

深层改革:从“不敢借”到“不想借”光拆弹不够,还得不让“新雷”炸出来。现在在搞“不敢借、不能借、不想借”机制:违规借钱就终身追责,让地方政府“不敢借”;城投公司彻底和政府脱钩,让他们“不能借”;完善地方税制,让地方政府有稳定收入,“不想借”。财政部还首次披露14.3万亿隐性债务规模,以后要编“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把家底晒出来,让债务“透明化”——藏不住了,自然就不敢乱借了。

五、不用慌!中国债务有“底”,但得迈过这道坎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慌了:这么多债,会不会像国外一样“爆雷”?其实不用太怕,中国债务有自己的“底气”。

首先,政府负债率67.5%,比G7国家平均123%低多了,不算高。其次,咱们的债务大多变成了“实在东西”——高铁、地铁、桥梁、产业园,这些都是资产,虽然有些现在不挣钱,但长远看有用。比如地铁,现在可能票钱不够还利息,但城市发展了,人多了,以后就能挣钱;产业园现在空着,等产业起来了,就能收租金。

但也别太乐观,债务结构问题不小:地方政府债占比太高,房地产相关债务风险大,这些都是“硬骨头”。未来五年是关键,能不能把隐性债务置换完,让城投公司转型成功,让老百姓敢花钱,决定了咱们能不能“安全落地”。

其实债务这事儿,本质是“发展中的问题”。以前靠借钱搞基建、促增长,现在到了“还钱”的时候,疼是肯定的,但熬过去就好了。等城投公司能自己挣钱了,企业三角债解开了,老百姓钱包鼓了,不用天天为月供发愁了,中国经济就能甩掉债务包袱,轻装上阵。

最后说句大实话: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国家也好,个人也罢,谁都躲不过。但只要咱们别再瞎借钱,把借来的钱花在刀刃上,慢慢还,好好干,总有一天能把债还完,过上“无债一身轻”的日子。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