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悬在全球市场头顶的靴子,总算是掉下来了。
当地时间9月17日,美联储在一片喧嚣和压力声中,磨叽了半天,最终还是按下了降息的按钮。虽然只有区区25个基点,把利率目标调到了4.00%到4.25%的区间,但好歹是2024年底以来的头一回。
白宫里那位天天喊着“降息”的总统特朗普,这下可以先松口气了。不过,这份“胜利”的喜悦估计也有限得很,因为离他的目标,那可差得太远了。
要知道,就在前不久,特朗普还公开喊话,让美联储一步到位,直接把利率干到1%。1%是什么概念?那是美国经济被打趴下的时候才有的水平,比如2020年疫情那会儿。所以说,这25个基点,在特朗普眼里,怕是连塞牙缝都不够。
这经济数据,吓人一跳
一向对通胀凶巴巴的美联储,这次怎么就软了?答案很简单,最新的经济数据实在是太难看了,尤其是那份就业报告,简直能把人吓个跟头。
刚出炉的8月份数据显示,美国非农就业岗位只增加了2.2万个。你没看错,市场预期可是7.5万人,这连个零头都不到,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更要命的是,官方还悄悄地给过去一年的就业数据动了“大手术”,累计往下修正了91.1万个岗位!这是197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之前看到的那个所谓“强劲”的就业市场,很可能就是个海市蜃楼。
随之而来的,是失业率一路涨到了4.3%,创下了2021年11月以来的新高。饭碗都快保不住了,美联储再硬气也得掂量掂量。
一手油门,一手刹车
如果只是就业市场拉胯,那事情倒也简单,降息就完事了。可现在美国的经济,就处在一个特别拧巴的状态。
一边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快没油了,另一边通货膨胀的火苗却还在往上窜。今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虽然有3.3%,看着还行,但扒开一看,全是靠出口撑着的门面,是虚胖。
真正反映老百姓花钱意愿的个人消费支出,只增长了0.8%,是2022年以来的最低点。大家都不敢花钱了,这才是实体经济的真实温度。
可与此同时,8月份的物价同比涨了2.9%,不仅远高于2%的红线,还是今年开年以来的新高。这种一边经济放缓,一边物价飞涨的局面,就是俗称的“类滞胀”。这让美联储像个司机,一手踩着油门想提速,一手踩着刹车怕失控,能不小心翼翼吗?所以这次只敢给25个基点探探路。
总统的咆哮,听见没
除了数据上的矛盾,白宫的政治压力,更是这次决策中一个没法忽略的影子。特朗普从上任开始,就没少敲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更是火力全开。
他在社交媒体上指名道姓,说鲍威尔“正在扼杀经济”,降息“动作太慢了”。在他看来,只有把利率降下来,房地产市场才能重新火起来。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这次开会前几天,特朗普成功把他的一位铁杆盟友斯蒂芬·米兰,给安插进了美联储理事会。这位新官自己也毫不避讳地说,特朗普选他,就是看中了他的政策观点。
这位仁兄屁股还没坐热呢,第二天开会就投了唯一的反对票。他不是反对降息,而是嫌降得太少,主张一次性降50个基点。这背后的意思,不言而喻。
是药还是毒,不好说
降息的消息一出来,市场立马就有了反应。美元指数应声下跌,而黄金作为避险的东西,价格直接冲上了天,昨天甚至摸到了每盎司3702美元的历史新高。股市里,银行、房地产这些对利率敏感的板块,估计能高兴一阵子。
但历史告诉我们,降息不一定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上世纪90年代那次预防性降息,确实帮美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股市也跟着涨。可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了之后,美联储连着降了13次息,也没能挡住股市崩盘。
最该警惕的还是1971年的教训。当时尼克松总统为了解决失业问题,硬压着美联储降息。结果呢?利率是下来了,却也打开了恶性通胀的魔盒,后患无穷。
对我们来说,美联储政策转向,也会影响钱的流向。过去一降息,热钱就爱往新兴市场跑。但这次这种“挤牙膏式”的降息,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就拿A股来说,外面的环境是松了点,但最终怎么走,还得看我们自己的经济底子和产业升级的本事。打铁还需自身硬。
结语
这次降息,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至少告诉我们三个变化。
首先,美联储心里那杆秤,好像变了。以前他们眼睛里只有通胀,现在就业市场的风吹草动,显然占了更大的分量。这可能意味着,未来央行会容忍一个稍高点的通胀,来换取更多人有工作。
其次,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高波动、看不懂”的新阶段。在全球化减速、地缘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那些老旧的经济模型越来越不灵了。美联-储这次降息,既是对数据的反应,也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一种无奈妥协。
最后,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老一套的投资玩法可能要失灵了。在利率往下走、不确定性往上走的环境里,简单的“股债六四开”可能不再是标准答案了。多看看黄金、房地产信托这类实物资产,或者关注那些能抗通胀的领域,或许才是穿越迷雾的更好选择。毕竟,一个规则被重写的时代,你得换个脑子来保护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