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偿还承诺到海权争夺,大毛百年后是否再次低头?

 78    |      2025-09-11 09:59

前言

当初,苏维埃政府曾郑重承诺要归还被抢走的中国土地,但等到实力变强后,这个诺言就像风中箭一样被扔到九霄云外。如今俄罗斯又一次表现出友好之意,难免让人觉得,难道历史又是在重演?

从主动归还到断然不还,再到重新携手合作,这一百年来的剧情反转,揭示的无非就是国际关系中最残酷、也最真实的道理。

面对承诺和现实的碰撞,理想与利益的冲突,这种永恒的拉扯到底怎么理解呢?

一张100年前的欠条,至今让两个大国纠缠不清

1918年7月25日,一份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文件在莫斯科签了字。

苏维埃政府的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在这份宣言里郑重承诺:废掉沙俄政府跟中国签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把沙俄从中国夺走的所有土地都还回来。

这消息一传到北京,整个中华大地都为之动摇。毕竟,从1858年的《瑷珲条约》到1860年的《北京条约》,沙俄从中国手上夺走的土地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整个新疆的面积。

得知道,那会儿强者为尊、弱者受欺的年代,主动把领土还回去的事儿,几乎从没听说过。

那些列强从来就只晓得抢夺,哪有把土地还回去的道理?

可是,事儿很快就狠狠打了中国人的脸。这份还看起来挺真诚的声明,从一开头就是一次别有用心的政治把戏。

那会儿苏维埃政权可真是困在风口浪尖上,内忧外患啊。十月革命刚刚搞定,结果刚站稳脚跟,就遇上白军的大规模反攻,还有协约国的武装介入,局势那叫一个紧张。

更糟糕的是,英美法三国的部队已经冲进符拉迪沃斯托克,远东那块地盘差不多全被协约国给拿下了。

眼下这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苏联特别需要找个盟友帮衬。

要知道中国作为邻近国家,要是能站在苏联这边,毫无疑问会大大减轻苏联的战略负担。

说白了,加拉罕宣言实际上就是苏联在最危急关头开出的一个空头支票。

那个时候远东的地盘全掌握在协约国手里,苏联根本没啥实权,答应归还其实就是顺着势头走呗。

既然眼下暂时得不着,那就不妨用它来换中国的帮衬呗。

像这种“慷他人之慨”的外交伎俩,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上见得不少。

果不其然,随着苏联在内战中逐步占据主动,尤其是在1922年正式成立之后,关于土地归还的诺言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苏联逐步在协议的细节上挖坑,摆出还得商量清楚边界的位置。

拖了好几年,最后也没个结果,算是不了了之吧。

从穷得要朋友,到富了不认账,这套路也太熟悉了

苏联对加拉罕宣言态度的转变,恰好充分展现了啥叫做现实主义。

小的时候,苏联也会用尽一切办法去争取支持,就算是还没拿到手的土地,也会尽力去换取。

等到实力增强之后,那些曾经的承诺就变成了没啥用的历史档案。

到了1924年,苏联不仅没有提归还土地的事儿,反倒开始在外蒙古那边搞些小动作。

表面上说支持外蒙古独立,实际上则是想把这地区变成自己的影响圈。

那会儿苏联高层心里很清楚一个道理:在国际关系里,实力才是真硬道理。

没有本事时,什么都能许诺一通;一旦有了真本事,就得凭本事来讲道理。

这套思路放在如今,倒也算不上新鲜。

要不你仔细琢磨一下,现在国际舞台上,哪个主要国家不是如此操作的?

乍一需要帮忙,嘴里满是仁义道德,但等到自身实力增强,便又开始重新设定那些规则。

苏联的那些操作,虽让中国人觉得挺失望的,但从权力博弈的角度看,几乎可以说是避免不了的事。

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苏联不仅没打算归还土地,还打算比以前更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

1929年中东路事件咪,苏联直接用兵去保护自己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惹得事端闹得挺大。

这完全偏离了当初答应归还中国权益的诺言。

进入斯大林那个时期,苏联的立场变得更加坚决了。

他们不仅明确拒绝要回土地,还在雅尔塔会议里偷偷和美英达成了在中国的权益分配。

作为二战的胜利者之一,中国竟然变成了被人分割利益的对象。

这种操作让不少中国人心里都清楚了个大概。

原本说的那社会主义兄弟情义,在国家利益面前也得打个折扣,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从苏联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其实挺容易理解的。

到了1918年,苏联这个新成立的政权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迫切需要各方面的援助。

到了20世纪40年代,苏联已经成长为能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全球大国了。

实力的变动自然会推动政策的变化。

这就是国际关系里最根本的规律:力量左右话语的分量。

如今的握手言欢,是真心还是又一轮算计?

到了21世纪,历史的轮盘又指向了一个新的节点,中俄关系也随之出现了不少变化。

苏联一解体,俄罗斯接下来承担了大部分遗产,但与此同时,也背负了不少沉甸甸的经济负担。

尤其是普京一上台,面对西方的封堵和制裁,俄罗斯又把注意力转到了东方。

2024年,中俄贸易额飙到了2400亿美元大关,刷新了历史纪录。

在远东开发、能源协作、科技互动这些地儿,咱俩合作确实结了不少真果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竟然愿意给中国开放图们江的出海口。

这在以前,可真是连想都没敢想的事。

不过,懂得历史的人忍不住会疑惑:这次到底是真心的,还是充数的应付一下?

从俄国的境况来看,这回示好确实是出于迫切的现实需要。

俄乌战争打了两年多,西方一顿制裁下来,俄罗斯的经济压力真是不小。

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市场以及中国的资本力量,显得尤为关键。

更紧要的是,俄罗斯远东这块地广人少的地方,特别需要外来资金和技术帮忙开发。

而中国正好具备这样的实力,又有这个需要。

根据过去的经验,俄罗斯对中国的策略常常和它在国际上的位置紧紧相连。

当俄罗斯实力雄厚时,它更喜欢自己行动,不太依赖别人;一遇到麻烦,才会愿意找伙伴共同应对。

1918年的时候也是这模样,今天好像也是一样的。

不过,今天的情况也稍微不一样了。

其实,咱们中国早就不再是百年前那个随意被人欺负的弱小国家了。

现如今的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 第二大经济体,有实力在合作中保护自己的利益。

此刻的国际局势变得越来越繁杂多样,世界格局也展现出更多的变化。

即便俄罗斯今后实力重新回升,也难以重现苏联时代那个超级大国的风采。

更关键的是,中俄两国的合作已经变成了一种彼此离不开的紧密联系。

俄罗斯渴望得到中国的市场和资金支持,而中国则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

这互惠关系比光靠政治承诺靠谱多了。

咱们也不能太自嗨。

在国际关系这块儿,所谓的铁桩朋友可没几个,真正持久的只剩下那不断变化的利益。

当前的合作是靠共同利益撑起来的,要是利益格局哪天变了,关系说不定也会跟着变。

这是国际关系里的基本规则,任何一方都别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看懂了这个套路,你就明白了大国游戏的真相

这一百年的历史啊,从苏联到俄罗斯,经历了从承诺归还到重新合作的过程,真是给咱们上了一堂挺生动的课。

这节课真正告诉我们,国际关系里啊,没有什么永远的道德准则,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所在。

明白这一点,并不代表我们就得变得冷酷无情或者变成玩世不恭的人。

其实,只有弄明白现实的模样,咱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那些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

咱得知道,大国之间的承诺通常都是拴着条件的。

条件一变,承诺就有可能被重新理解,甚至被丢掉。

这不是道德上的困扰,而是当前政治环境的必然走向。

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得懂得怎么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

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大家都受益、共同进步,而不是一边倒地让步、吃亏。

咱们在跟俄罗斯打交道的时候,不光得盯着合作的好处,同时也得留个心眼,防止啥风险冒出来。

第三步,咱们得搭建起规规矩矩的合作机制。

跟口头说说比起来,建立制度的安排才更靠谱,也能坚持得长远点。

用法律文件、国际条约这些方式,把合作关系稳稳地敲定下来。

第四,咱得稳住阵脚,别被眼前的小变动给绕晕了。

国际关系这玩意儿就是场持久战,得有点历史眼光,还得能耐着性子慢慢来。

最关键的是,咱们得弄清楚,硬实力才是国际关系的基础。

只有自身变得厉害了,才能在国际合作中抢得先机。

苏联当年会失信,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实力还不够硬核。

今天俄罗斯愿意在一些事情上让步,也多亏了中国实力的提升。

站在我们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大国之间的角力感觉就像离我们遥遥无期似的。

其实啊,咱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挖掘出一些生活的道理。

比如说啊,别轻易相信别人答应的事,尤其是那些关系到你重大利益的承诺。

打交道时得擦亮眼睛,别被表面的一点好脸色给糊弄了。

比方说,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本事,这样才能在交往中赢得别人的尊敬。

打个比方,咱得学会用规矩和制度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别老指望光靠道德规范了。

说起来,历史可是最棒的老师,教咱们不少道理。

中俄两国这百年的风风雨雨,给咱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领会这些教训,并不是为了记仇,而是为了将来走得更顺。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一切都在不断变化。

只有保持清醒的脑袋和强硬的本领,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站稳脚跟,不被打垮。

结语

历史一路走来,显示出国际关系里的承诺和实际情况常常不是一回事。搞懂这一点,靠的就是理性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透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中俄的前景,不在于是否能兑现过去的约定,而是看两国能不能在切实合作中探索出一种双方都能受益的崭新模式。

碰到这种国际关系的状况,你觉得咱们该保持啥样的心态呢?大伙儿不妨说说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