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一则外交消息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日本政府竟通过其驻外大使馆等外交渠道,向欧洲及亚洲多国发出“呼吁”,劝阻各国不要参加将于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及阅兵仪式。日方给出的理由是,中国的纪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并敦促各国“谨慎考虑”。此言一出,举世哗然。两天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澄清,并掷地有声地强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任何正直坦荡、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国家都应秉持的态度,对此心怀疑虑甚至提出异议,实属荒谬。
日本此番“历史干预”的拙劣表演,绝非孤立的即兴发挥,而是其长期以来对侵略历史采取修正主义态度的最新、也最令人不安的注脚。从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铁证如山,到歪曲“慰安妇”问题的残酷真相;从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到政要屡次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问题上的倒行逆施,早已是罄竹难书。例如,日本前国脚本田圭佑曾一度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虽然后来迫于压力公开道歉,但这恰恰暴露了日本社会内部对历史真相认知的混乱与割裂。这种对历史事实的漠视与篡改,不仅是对曾遭受其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感情的二次伤害,更深层次地揭示出日本在战后和解进程中,始终未能完成彻底、真诚反省的深层症结。
日本的“历史干预”行为,无疑将对其国际形象和地区互信造成难以估量的长期损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卢昊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此举折射出其右翼和保守势力主导的历史修正主义思路,其核心目的在于篡改历史叙事,进而侵蚀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即《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所确认的历史结论。韩国《京乡新闻》等媒体也曾严厉批评,“没有历史认知的未来走向没有意义”,并呼吁日本应以真诚道歉和赔偿为基础,与邻国建立新的关系。当一个国家公然试图操弄历史叙事,阻止他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其在亚洲乃至国际社会的道义制高点和公信力将不可避免地加速流失。尽管有观点辩称日本此举是为了避免中国利用历史议题煽动民族主义,但这种论调苍白无力。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惯例,旨在铭记惨痛教训、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而非针对特定民族或国家。这种拙劣的辩解,恰恰暴露了日本自身在历史问题上的心虚与不诚。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历史干预”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剧东亚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表态,无疑为日本划定了清晰的红线: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其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更是检验其能否恪守和平发展承诺的一杆标尺。与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那一跪所赢得的国际尊重形成鲜明对比,日本政要对靖国神社的一拜,却使其在国际道义上始终抬不起头。一个坚持历史修正主义的国家,其在地区安全架构中的角色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甚至可能促使相关国家加强对日本军事动向的警惕,从而在战略层面固化地区内的不信任感和对立情绪。这种行为将使得地区合作面临更多障碍,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公共卫生等共同挑战时,互信的缺失将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
日本的“历史干预”行为,如同在东亚互信的基石上凿开一道道裂痕,其短视和修正主义倾向正在不可避免地重塑亚洲的未来格局。历史的审判从未缺席,也永不会终结。若日本执意在历史问题上玩弄权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掩盖其不光彩的过去,不仅无法“翻过历史这一页”,反而会将自己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使其在亚洲的未来格局中渐行渐远于和平与合作的轨道,最终自食其果,沦为国际社会的孤家寡人。毕竟,一个连自己历史都不敢正视的国家,又怎能奢望赢得世界的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