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哥答题23次获奖,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一部手机
在青岛港那片常年回荡着汽笛和海浪声的地方,52岁的武忠森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职工。每天对着集装箱和吊臂,日子过得踏实,但也平淡。可就在前不久,他这平静的生活,被一个电话给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
电话那头告诉他,他在一个抗战历史知识竞赛里,抽中了一部华为手机。武忠森当时就愣住了,拿着电话半天没缓过神来。说句心里话,他参加这个活动,压根就没冲着什么奖品去,纯粹是心里头那点对历史的念想在驱动。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武忠森是个老网民,平时就爱看点新闻,尤其关注“海报新闻”这个号。七月底,他偶然刷到这个山东抗战历史知识竞赛的推送,心里头“咯噔”一下,觉得这事儿有意义。在他看来,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不该被尘封在书本里,得有人时常去拂拭,去铭记。
抱着这份敬畏,他点了报名。可他没想到,这小小的竞赛,题目还真不简单。为了不给自己丢脸,也为了对得起那段历史,武忠森跟自己较上劲了。正式答题前,他愣是把模拟答题环节刷了整整23遍!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年过半百的港口工人,白天在喧嚣的码头忙碌,晚上就一头扎进手机屏幕里,跟那些尘封的年份、陌生的名字和惨烈的战役“死磕”。这种劲头,可不是一部手机能换来的。
他的努力没白费,5次正式答题机会,他拿了3个满分。这份成绩单,让他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完成了一项神圣的使命。
为了准备得更充分,他还特地去了一个叫“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地方。那可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他是真沉进去了。他说,当看到那些黑白照片里,一个个年轻战士的面孔,看到那些在战火中挣扎的普通百姓,视觉冲击力太强了,心口堵得慌。
尤其是看到“沂蒙红嫂”的事迹,那些用乳汁救助伤员、用身躯架起火线桥的山东女性,让他一个山东汉子眼眶都湿了。这些故事,课本里或许只是一笔带过,但在那个数字展馆里,它们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这让他觉得,自己正在触摸一段滚烫的历史。
咱们都知道,山东是抗战时期最惨烈的战场之一,拉锯战、根据地、敌后武工队,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像台儿庄那样的大战役固然震撼,但真正支撑起民族脊梁的,恰恰是无数像“沂蒙红嫂”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武忠森这份热情,还感染了身边的人。他办公室的同事,看他天天那么投入,也好奇地跟着参加了。一时间,他们那儿形成了一股学习抗战历史的小热潮。大家凑在一起,讨论的不再是家长里短,而是某个战役的细节,某个英雄的生平。
更有意思的是,武忠森工作的青岛港,本身就是一座历史的见证。一百多年前,德国人从这里登陆,后来日本人又强占。也正是因为巴黎和会上要把青岛的主权转交给日本,才引爆了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可以说,武忠森每天工作的地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
或许,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让他对那段历史有着更深的感触。他不是在读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而是在回顾自己家门口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所以,当中奖电话打来时,他除了意外,更多的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他觉得,这份幸运,像是历史给予他这份执着的一点回响。
如今,像这种线上纪念馆、线上知识竞赛,其实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途径。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普通人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最真实的历史资料。这比单纯看几部电视剧、听几个故事,要来得深刻得多。技术的发展,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延续着民族的记忆。
在我看来,武忠森赢得一部手机,这只是个结果,甚至是个微不足道的点缀。真正动人的,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对民族历史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探寻。他那23次模拟答题的执着,远比一部手机的价值要高得多。这说明,家国情怀这种东西,它就根植在咱们这些老百姓的心里,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一旦被触动,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