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之后,台湾方面的蒋介石很快获悉了相关情报。作为多年的对手,他对授衔名单格外留意。当看到“十大元帅”名单时,蒋介石发出一声感叹:“居然没有他。”这位令蒋介石念念不忘的人,正是有“一代战神”之誉的粟裕。纵观粟裕的一生,屡建奇功,战场上的英名可谓家喻户晓。在许多人以他的功绩,完全应该晋升元帅。关于其为何未能列入“十大元帅”,流传着粟裕自愿退让的说法,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粟裕的军事才能,不仅在我军内部得到高度评价,连对方的蒋介石都极为关注。粟裕年少成名,二十岁便投身南昌起义,第一次参战就表现出杰出的指挥能力。此后,他接连立下汗马功劳,成为解放军中的传奇人物。事实上,连国民党内部不少人都对粟裕评价甚高。早在较早时期,蒋介石曾希望能以高官优厚待遇把粟裕招致麾下,却被粟裕严词拒绝。
值得注意的是,粟裕不是科班出身,他入伍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即便如此,出自名校黄埔的国民党名将,仍多次败在他手下。在众多经典战役中,粟裕最为世人称道的当属解放战争期间的重要战事。
1947年,孟良崮战役爆发。汤恩伯率国民党主力进攻,粟裕与陈毅则担任我方指挥。国民党兵力和装备都远超我军,多次围困企图一举歼灭我军主力。起初,我军判断敌军目标是主力部队,正准备全力突围,却意外截获国军情报,才发现对方真实意图是针对我军指挥系统,之前的部署不过是迷惑。
情势突变之下,粟裕及时调整部署,采取各个击破战略,利用地势和障碍物将敌军主力分割孤立,集中火力聚歼七十四师。此次战役,国军倾力出动五十四万余人,兵力是我军的两倍。我军仅有二十七万,但凭借周密部署和顽强斗志,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特别是在连番冲锋和近身搏斗之后,彻底击溃了号称“王牌”的张灵甫七十四师。
这一失利,对蒋介石而言可谓沉重打击。战后,蒋坦言:“孟良崮之败,是我剿共以来最痛心的事。”毛主席曾评价这场胜利“不仅蒋介石始料未及,连自己也未想到能赢。”粟裕能受到这样对手的特别关注,由此可见影响之大。
时间来到淮海战役。我军以六十万兵力,连续六十五昼夜作战,击溃八十万国军主力,其规模与意义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这一仗彻底动摇了国民党政权根基。战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高度评价:“淮海战役乃世界罕见的胜利,值得各国军事理论家深入研究。”甚至指示驻华大使专门了解其中奥秘。
回望这一次辉煌胜利,毛主席亲自称赞道:“淮海战役,粟裕同志首居头功。”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也对这场战役表现高度兴趣。毛主席与他谈起粟裕,直言“粟裕最善作战”,给与极高评价。这些事实无不说明,粟裕的能力和功绩在党内外都广为公认。
如此显赫的战绩,理应获得元帅称号。粟裕何以未能跻身“十大元帅”之列?关于此事,有两种较有影响的说法。一种认为,粟裕资历虽深但在部分硬性条件上并不完全符合元帅标准;另一种观点则相信,他自愿退让,把元帅荣誉让给他人,仅以大将身份自处。
支持前种观点的人,引用195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为根据。根据该条例,元帅军衔授予对象需满足创建与领导武装力量、担任高级指挥岗位等条件,具体包括革命根据地创始经历、红军时期军团级领导、抗战时任军、师以上指挥官、解放战争时任野战军乃至高层职位等综合要求。从严格意义上粟裕确因某些经历上的原因,与元帅标准略有差距。
毛主席曾数次公开表示:“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完全可以授予元帅军衔。”这说明粟裕的能力、资历和德行,实则足以担当此任。因此,认为粟裕“达不到标准”之说,未必完全符合当年的实际情形。
实际上,粟裕未能获封元帅,关键还在于他本人对荣誉的淡然态度。在评衔过程中,粟裕多次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军衔。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将领众多,功勋卓著者比比皆是。评定军衔过程中,如何做到公平、妥帖,成为一大棘手难题。数年间,相关会议多次召开,连毛主席都曾为此多次权衡。
衔授结果公布后,部分将领产生失落和不满,曾有人哭诉,也有人表达异议。毛主席则语重心长地劝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为此,还特意强调,评衔必须从大局出发,不可因个人情绪反复。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人积极争取,更有像罗荣桓这样主动提出“自请降衔”的先例。粟裕则是在罗荣桓之后,第二个郑重表示愿降为大将的高级将领。据陈士榘回忆,粟裕多次真诚表示,不必为他考虑元帅之位。他坦言:“评我为大将,已是极高,无需再求。”正是这种大度与谦逊,更显其心胸。
虽然粟裕对头衔并不看重,但很多部下和朋友却屡屡为其鸣不平,就连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都公开支持粟裕晋升为元帅。当秘书将此消息告诉他时,粟裕却严肃指出,不应就这种问题多做议论,提醒大家应以事业为重。
据毛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回忆,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军队主要领导人曾专门讨论过粟裕授衔一事。毛主席仍坚称粟裕完全符合元帅标准。直至得知粟裕已三次推辞,毛主席深感动容,不禁赞叹:“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综观全局,粟裕未能名列“十大元帅”,并非因能力或资历上的缺陷,而是其自觉回避荣誉的选择。无论功绩还是资历,他皆当之无愧。他对名利的淡泊,展示出一名杰出将军的胸怀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