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价值200万的奔驰AMG GT跑车停在城中村外卖店门口,25岁的小赵戴着头盔拎着外卖袋走向驾驶座——这一幕被路人拍下并上传网络后,迅速引发舆论风暴。在“富二代作秀”“新型炫富”的质疑声中,这位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坚持自己是真实注册的众包骑手,只是“不会骑电动车”才开豪车送餐。随着当事人采访、平台回应等更多信息浮出水面,这场看似荒诞的行为,折射出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固化背景下的复杂心态。
一、事件核心脉络:豪车送餐争议始末
2025年7月初,湖北武汉的赵某注册成为某外卖平台众包骑手。由于处于新手学习期,他每天最多只能接2单,截至7月22日记者采访时,他仅完成2笔订单,收入11.5元。引发争议的奔驰AMG GT跑车市值约200万元,据小赵解释是“家人购买”,他因不熟悉电动车驾驶而选择开车配送。为符合平台安全规定,他在驾驶时佩戴头盔并开窗通风——这一画面成为网友质疑其作秀的关键证据。面对“摆拍博流量”的指责,小赵出示了骑手注册记录、驾驶证及接单记录自证真实性。他表示送外卖的目的是体验不同职业,尤其想通过接触社会基层“感受人间冷暖”,并计划持续到找到新工作为止。外卖平台方证实其骑手身份属实,但强调豪车送餐属“个人行为,不予置评”2,这一表态间接否定了炒作嫌疑,却未平息公众质疑。
二、多维争议:阶层符号背后的认知鸿沟
炒作嫌疑的合理性分析网友质疑的核心逻辑在于经济成本的不合理:奔驰AMG GT日常油耗约15L/100km,以武汉油价计算单公里成本超2元,而他每单配送收入仅5-6元。此前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名开雷克萨斯送外卖的00后曾坦言每单亏损12元,一个月倒贴一两千元。这种“亏钱打工”模式天然具有话题性,极易引发流量聚集。小赵解释拍摄视频仅为“记录生活”,但客观上已形成自媒体传播效应。
阶层体验的正当性辩论当小赵感叹“外卖小哥不容易”时,部分真实骑手对此产生强烈抵触。有网友指出,专职骑手日均配送30-50单,风雨无惧、争分夺秒的压力远非“体验式送餐”所能感知。更尖锐的批评直指其“少爷体验生活”的俯视心态——对此小赵辩称父母实为白手起家,2016年后家境才好转,自己“并非含着金汤匙出生”。这种辩解反而暴露了阶层隔阂:对真正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劳动者而言,开着百万豪车“体验人间冷暖”本身即是一种奢侈。
规则公平性的深层隐忧事件中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小赵作为众包骑手受新手保护规则限制(每日2单),而专职骑手无此缓冲期。平台虽未禁止豪车配送,但机动车与电动车在拥堵路段的效率差异可能构成隐性竞争不公。更现实的忧虑在于,若此类行为引发效仿,将加剧外卖行业“内卷”,迫使普通骑手陷入装备竞赛。
三、历史镜像:豪车送餐的十年轮回
回溯类似事件可发现惊人规律性。早在2014年,重庆某餐厅即用特斯拉开展送餐服务,老板以“充电4元跑300公里”的成本优势证明商业合理性;2015年浙江金华婚庆公司老板小张驾驶劳斯莱斯配送15元冷淘,短期内订单暴涨,但因豪车折旧费高昂(单次配送成本超200元)最终转型为“特殊要求客户专供”。更具对比价值的是两类特殊案例:
经济驱动型:2023年鄂尔多斯00后米某同时从事二手车销售、外卖和代驾三份工作,开二手雷克萨斯送餐是因电瓶车租赁到期。他坦言高强度工作月入不足万元,开豪车反而导致亏损。
身份错位型:2025年初安徽春晚听障外卖骑手刘甲甲因佩戴名表遭质疑,后证实其为完成6万单的五星骑手,豪车实属弟弟所有。舆论反转揭示公众对劳动者形象的刻板认知。这些案例共同构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隐喻:从商业噱头、生存挣扎到阶层碰撞,“车轮上的外卖”已演变为观察社会心态的独特棱镜。
四、结构反思:当体验成为特权
小赵事件最深刻的矛盾点在于:体验底层生活本身已成为一种阶层特权。普通外卖骑手不可能为“开阔眼界”辞职送餐,更无力承受负收益劳动。这种体验权的差异,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流动性降低的困境。
值得肯定的是,小赵在争议中仍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共情。相较于2015年金华劳斯莱斯车主宣称“有钱任性”,其“感受人间冷暖”的表述已显示进步性。然而真正的共情需要系统性认知转变:
对平台而言,需警惕将此类事件营销化,避免将劳动者转化为流量符号;
对公众而言,应超越对个体行为的道德审判,更多关注外卖行业保险缺失、算法压榨等结构性问题;
而对“小赵们”,则需要理解:俯身观察世界的前提,是摘下车窗镀膜滤镜,真正走进风雨。
奔驰方向盘与外卖箱的距离,
丈量着比武汉街道更复杂的阶层沟壑。当200万豪车驶过烈日下的配送站,它照见的不仅是作秀疑云,更是转型社会中日益显影的身份断层——在“体验生活”与讨生活之间,隔着的从来不止一辆电动车的距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学予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