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先进战机出口呈现“冷对伊朗、热迎印度”的现象,背后折射出复杂的国际战略考量与现实困境。
当以色列战机在伊朗空域如入无人之境时,外界质疑伊朗为何不购买俄制战机提升战力;而俄方却积极向印度推销苏-35并承诺快速交付,甚至开放苏-57源代码权限,两相对比差异显著。
- 伊朗采购困境:2022年底伊朗高调宣布完成苏-35采购程序,但至今未见战机交付。
俄方始终含糊其辞,导致伊朗空军战力空缺。
此前以伊冲突中,伊朗战机未能升空拦截以军空袭的尴尬局面,凸显装备更新的迫切性。
- 印度特殊待遇:俄方不仅承诺为印度苏-35订单开通“快速通道”,一年内可组建完整中队,更在印巴空战后主动提出开放苏-57源代码权限。
这与伊朗遭遇的拖延形成鲜明反差。
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谈判因突发变数受阻,反映双方合作存在敏感瓶颈。
若向伊朗交付先进战机,可能触发美以强力反制,打破俄在中东战略平衡。
伊朗受西方长期制裁的脆弱支付体系与后勤维护能力,更使战机交付后的实际效用存疑。
- 印度价值:尽管俄制装备在印军占比已从顶峰时期超七成降至约三分之一,但印度仍是关键外汇来源国。
面对俄乌冲突导致的西方市场萎缩,俄需通过加速交付挽留核心客户,抵消美国F-35对印推销的竞争压力。
- 支付能力差异:印度拥有成熟的俄制装备维护体系及充裕外汇,而伊朗受制裁限制的支付渠道与技术承接能力构成交付障碍。
俄方对印度大开绿灯的同时,地区军事平衡并未发生实质偏移。
中国六代机研发进度远超印度获取五代机时间表,中巴联合构建的歼-10C与枭龙Block III协同体系已形成“小而精、快而狠”的现代化空中力量。
即便印度获得苏-57,技术代差仍难以跨越。
历史经验显示,越南因俄乌冲突导致俄制装备断供后被迫转向韩国印度采购,印证单一武器来源的脆弱性。
当前俄罗斯“东向战略”虽通过军贸强化与印合作,但其试图构建的中俄印/俄伊传统军事同盟模式,已被中方明确倡导的上合组织多边合作机制替代——后者更侧重新兴领域合作而非阵营对抗。
现实警示在于:他国军备交易再热络,终非自身战力的根基。
唯有持续攻坚核心技术、筑牢国防体系,方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变局中筑牢底线。
当某些国家沉迷于军购“快车道”时,历史的胜负手永远握在自主创新的实干者手中。
#AIGC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