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当年度风王“桦加沙”以摧枯拉朽的17级超强台风之势,裹挟着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直扑珠江口,广州这座拥有千万级人口的国际大都市,被迫按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暂停键”。广州市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果断发布“五停”通告——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这并非仅仅是行政命令,更是面对自然伟力时,一座城市对生命至上的终极宣言。然而,这种断臂求生的策略,在有效规避了巨大人员伤亡的同时,也无情地揭示了超大城市在极端气候新常态下,其脆弱的经济社会肌理以及亟待重构的韧性防线。
“五停”的决策逻辑无可指摘,毕竟人命关天,任何经济考量都必须让位于生命安全。但我们必须直面其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成本。根据过往经验和专家测算,一次全市范围的“五停”,可能导致数十亿乃至上百亿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这还不包括供应链中断、商业信心受损、居民生活不便及心理压力等隐性成本。试想,当外卖小哥无法送餐,快递停滞,地铁公交停运,医院非紧急服务受限,无数家庭的日常运转瞬间陷入混乱。这种“硬核”的应急响应,在保护生命的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功能持续性的深层矛盾。因此,如何从“被动停摆”走向“主动韧性”,构建一座在极端冲击下依然能够高效运转的“永不‘停摆’防灾长城”,是广州乃至所有超大城市必须回答的“哥德巴赫猜想”。
要破解此题,首先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硬核”升级与智能化改造,这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系统性的基因重塑。广州作为华南门户,其防洪排涝体系必须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海绵城市建设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城市生存的必需品。例如,白云新城中部海绵城市示范区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字真诀,有效削减径流污染,构建了“源头滞蓄—过程错峰—末端行洪”的立体防洪体系。更进一步,我们必须拥抱2025年城市防灾技术的前沿创新,如中国气象局推出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这套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对台风、暴雨、洪涝等多灾种进行精准模拟和研判,实现从“分钟级”到“小时级”的灾害提前预警,将城市治理从传统的“被动应对”彻底转向“主动防控”。想象一下,在台风登陆前48小时,系统就能精确预测到每一条街道的积水深度、每一栋建筑的受风强度,并自动生成最优化的应急预案,这才是真正的科技赋能。
其次,制度创新与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城市韧性的“软实力”核心,也是减少“五停”负面影响的关键。面对高昂的经济社会成本,广州不能再满足于“一刀切”的粗放式管理。我们应大胆借鉴国际超大城市在极端天气下的弹性管理经验,例如东京、纽约等城市在应对飓风、暴雪时,会根据实时气象数据、城市功能分区、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推行分区域、分时段的弹性“五停”或“部分停运”方案。这意味着,并非所有区域、所有行业都必须同时停摆。例如,在台风影响较小的区域,或对城市运行至关重要的民生保障行业,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措施,辅以严格的安全防护。同时,政府应建立健全企业停工补偿机制和快速理赔通道,通过巨灾保险等金融工具,缓解企业和市民的经济压力,提升政策执行的社会接受度。这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上形成“规划—实施—评估—优化”的动态闭环,将制度优势高效转化为治理效能,而非仅仅是发布一纸通告。
再者,激活社会各界多元主体参与,是构筑防灾长城的关键力量,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灵魂所在。政府主导固然重要,但超大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主体无法包揽一切。企业、社区和普通市民都必须被激活,成为防灾减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广州在这方面已有初步探索,例如全市已设立2.3万个“最小应急单元”,聚合了近37万群防共治力量。从化区达溪村在8月暴雨中,正是依靠村里的联络员网络,实现了预警信息快速传达和群众安全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企业应将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纳入日常运营,保障员工安全的同时,通过供应链韧性管理减少生产中断。社区层面,则应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念融入社区文化,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风险意识。这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公民责任感的培育,让每一个市民都成为城市防灾体系中的一个“传感器”和“执行器”。
最后,超大城市间的跨区域协作与应急联动机制,是应对区域性巨灾的必然选择。极端天气的影响往往超越行政边界,单一城市难以独立应对。广州应加强与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联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物资互助、人员支援的区域应急协作网络。在台风路径预测、物资调配、人员疏散、甚至灾后重建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共同应对区域性巨灾挑战,提升整体防御能力。这种协同模式能够有效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防灾合力,将“各自为战”升级为“联合作战”。
广州“五停”是生命至上的体现,更是城市反思和进化的催化剂。超强台风“桦加沙”的到来,再次以残酷的事实警示我们,极端天气已不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必须直面的“新常态”。未来,城市防灾长城的构建,绝不仅仅依赖于钢筋混凝土的加固,更在于制度的弹性、科技的赋能、全民的共识以及区域的协同。让城市在风雨中更坚韧,在挑战中更智慧,最终实现真正的“永不‘停摆’”,这不仅是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的终极目标,更是我们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刻承诺。毕竟,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不是看它在阳光下有多么繁华,而是看它在暴风雨中,能否依然屹立不倒,并迅速恢复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