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显著的金融现象正在中国悄然发生。曾经,中国居民将大量积蓄存入银行是常态,但近期数据显示这一传统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居民存款余额增速创下近十年新低,同比仅增长3.2%,较2024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背后,是一场正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发生的资金迁徙。钱从银行流出,到底流向了哪里?这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变化和居民理财观念转变?
资金外流的规模之大,远超市场预期。据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存款净流出达到7865亿元,这一数字是2024年同期的2.3倍。若将时间轴拉长来看,这种现象更为罕见——这是自2010年有完整统计以来,居民存款首次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净流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利率持续下行。2025年6月,一年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已降至1.65%,创下历史新低。扣除2.1%的通胀率,实际利率已转为负值。简单说,把钱放在银行里,不仅赚不到钱,反而在缩水。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收益率却逆势上扬。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3.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8个百分点。资金自然会寻找收益更高的去处,这是经济规律使然。
那么,这些从银行"逃离"的钱,究竟流向了哪里?根据最新调查数据,资金主要流向了五大方向。
首先是理财产品。据中国理财网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理财产品规模达到31.7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15.3%。其中,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2.7%。在银行存款利率走低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了风险适中、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
第二个主要去向是股市。上证综指在2025年上半年上涨18.7%,创下近五年来最佳半年表现。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增A股账户数达到783.5万个,同比增长62.3%。值得注意的是,新开户的投资者中,30岁以下年轻人占比高达41.6%,这表明年轻一代正成为推动资金流向股市的重要力量。
第三个流向是房地产市场。尽管整体市场仍处于调整期,但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房市已现回暖迹象。据统计局数据,2025年前5个月,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2.3%。买房仍是不少家庭资金的重要出口。
保险市场是第四大资金流向。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2.5%,达到2.1万亿元,增速创下2018年以来新高。其中,年金险和健康险增长最为迅猛,分别同比增长31.7%和26.9%。在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提升的大背景下,保险正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一环。
第五个流向则是海外资产配置。尽管跨境资金流动仍有一定限制,但通过合规渠道进行的海外投资正稳步增长。据外汇管理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个人购汇规模达到5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3%。随着跨境理财通等政策的推进,居民对海外资产的配置意愿正在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人民币也成为新兴的资金流向。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数字人民币累计开立个人钱包数量达到4.3亿个,交易金额突破5万亿元。尤其在年轻人群体中,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率正快速提升。
从人群分布来看,资金外流呈现明显的代际特征。调查数据显示,85后和90后是推动银行存款外流的主力军。在这一群体中,有73.5%的人表示减少了银行存款比例,转而增加了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相比之下,60后和70后仍倾向于将主要资产配置在银行存款和保险产品上。
这种资金流向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居民投资理念的转变。过去,"存钱是美德"的观念深入人心,银行存款是绝大多数家庭的首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钱生钱"的理念,主动寻求更高效的资产配置方式。
央行研究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居民资金从存款向多元化资产配置转移,从长期来看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但同时也应当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是对于缺乏投资经验的群体。"
对银行业而言,存款外流构成了不小的挑战。据银保监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72%,为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面对这一局面,各大银行纷纷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结构性存款和特色理财产品,试图留住客户资金。
工商银行在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的"智慧理财+"系列产品,将AI技术与资产配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投资建议,上线三个月吸引资金超过2000亿元。建设银行则通过"惠懂你"APP深化场景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嵌入到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场景中,增强客户黏性。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居民资金从银行存款向多元化资产的流动,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稳定性挑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风险防控。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5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当前居民储蓄行为发生明显变化,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面临新情况、新挑战。下一阶段将加强监测分析,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正逐步向发达经济体靠拢。根据摩根士丹利2025年全球财富报告,美国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比仅为13.2%,而股票和基金占比达到54.7%。日本家庭银行存款占比为51.3%,较十年前的62.5%明显下降。中国目前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比约为58.4%,虽然仍然较高,但已较2020年的68.7%有明显下降。
专家认为,未来几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和居民金融素养提升,银行存款占比还将进一步下降,居民资产配置将更加多元化和理性化。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面对这一趋势,需要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或一味规避风险而错失合理收益,都不是明智之举。金融专家建议,普通家庭应当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流动性需求,构建"三层塔"式的资产配置:底层是保障基本生活的紧急备用金,可以配置在活期或短期存款中;中间层是改善生活的稳健增值资金,可以配置在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中;顶层是实现财富增长的资金,可以适当配置在权益类资产中。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正日益多样化。从银行存款到多元化资产配置的转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个人而言,提升金融素养、理性配置资产至关重要;对金融机构而言,创新产品、提升服务是应对之道;对监管部门而言,平衡发展与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是永恒主题。
资金流向的变化映射着时代的变迁。从储蓄至上到理性配置,从单一渠道到多元选择,中国居民的财富管理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这不仅关乎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也关乎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这场变革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你是如何看待银行存款减少这一现象的?你的资金都配置在哪些渠道?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