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江腾蛟:73年被逐出党,暮年在病床上说了一个请求

 151    |      2025-09-04 02:26

参考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录》《开国将帅生平》《党史文献》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2009年5月8日,北京朝阳医院的病房里异常安静。

病床上躺着一位90岁的老人,头发花白,面容枯槁。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医生们都知道,这位老人的时间不多了。

这位老人叫江腾蛟,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他年仅36岁,是当时最年轻的将军之一。

可现在,这位曾经威风八面的将军已经被开除党籍36年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江腾蛟用尽全身力气,对守在床边的妻子李燕平说出了一个深藏在心底多年的请求。

当李燕平听到这个请求时,眼泪瞬间夺眶而出,这位陪伴了江腾蛟一生的女人立即明白了这个请求的特殊意义...

【一】从红小鬼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江腾蛟1919年11月2日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村,贫穷就像影子一样笼罩着每一个孩子。江腾蛟从小就体验着生活的艰辛,家里连饭都吃不饱,经常要靠野菜充饥。

1927年,湖北的黄安、麻城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就是著名的黄麻起义。

这场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又一场重要的农民武装起义。

年仅8岁的江腾蛟亲眼目睹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1930年,红军来到了黄安县。年仅11岁的江腾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由于年龄太小,他被安排在黄安县区儿童团担任大队长。

别看他人小,可干起工作来特别认真,经常要给红军送信、站岗放哨、搜集情报。

在红军队伍里,江腾蛟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

白天参加各种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晚上还要学文化、练字。

那个时候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纸张,他就在地上用树枝练字;没有书本,他就跟着老同志学习革命道理。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江腾蛟很快就在队伍里崭露头角。

1934年,红25军需要离开熟悉的苏区,前往皖西区活动。

可是江腾蛟当时受了伤,只能留守苏区。

他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同志们的身影已经消失了,他们走远了,可是我还是坐在土堆上,两眼眺望远方,真希望突然回来一个人将我接走。"

这种对革命队伍的眷恋之情,伴随了他一生。

1937年,18岁的江腾蛟正式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入党那天,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二】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腾蛟被调到新四军工作。

他先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接受了两个月的培训,然后被分配到新四军第四支队当译电员。

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责任重大,因为电报的及时传递关系到部队的安危。

江腾蛟在新四军第四支队工作期间,曾经历过一段危险的经历。

当时四支队的两位团长给高敬亭发电报,说中央派来的人在下面搞"活动",要多加注意。

高敬亭回电表示已经知晓。按规定,电文的收发必须要给副司令员兼政委戴季英审阅签字。

后来这件事被高敬亭误解,江腾蛟被怀疑是"托派",遭到了严刑拷问。

经过组织的调查和澄清,江腾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939年7月,新四军第五支队成立,江腾蛟被调到第十五团当连指导员。

9月份,他又升任一营指导员。由于军事干部缺乏,一营没有营长,江腾蛟就军政一肩挑,既要管政治工作,也要指挥打仗。

有一次,新四军政治部的一名记者来采访江腾蛟,想要了解前线的情况。

为了保证记者的安全,江腾蛟把自己的配枪给他防身用。

没想到这个记者不会用枪,在验枪时意外走火,子弹打中了江腾蛟的子弹带,引起爆炸,三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

面对这种危急情况,江腾蛟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勇敢。

他咬牙忍痛,硬是用手从肚子里抠出了一颗较浅的子弹头。

其他两颗需要手术才能取出,可就在这时,韩德勤部队趁新四军后方空虚,派了八个团的兵力围攻皖东抗日根据地,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在皖东的力量。

情况万分紧急,江腾蛟顾不上手术,带着腹部的伤口就上了前线。

他一边忍受着剧痛,一边指挥部队作战。

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他和战友们最终取得了半塔集保卫战的胜利,歼敌3000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战斗结束后,江腾蛟才被送到后方医院做手术。

这次负伤的经历让江腾蛟在新四军中声名鹊起,他的勇敢和坚韧得到了上下级的一致称赞。

组织上也对他更加重视,很快就提升他为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政治处主任。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卓越战功

抗日战争胜利后,江腾蛟被调到东北工作。

1945年后,他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十四旅政治部主任。

东北是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这里既有国民党的正规军,也有大量的土匪武装,情况极其复杂。

江腾蛟在东北战场上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工作能力。

他不仅要负责部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还要参与作战指挥。

在担任辽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期间,他带领部队参与了多次剿匪作战,为巩固东北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江腾蛟又被调到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十师担任政治部主任。

这支部队后来编入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江腾蛟担任第一五一师政治部主任。

第三十八军是四野的主力军之一,素有"万岁军"的称号,江腾蛟能在这样的部队中担任师政治部主任,充分说明了组织对他能力的认可。

在辽沈战役中,江腾蛟所在的第一五一师表现突出,多次完成艰难任务。

特别是在攻打锦州的战斗中,这个师担负着重要的攻坚任务。

江腾蛟作为师政治部主任,深入前线做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士气,保证了攻城战斗的顺利进行。

平津战役期间,第一五一师又参加了围困北平的作战。

江腾蛟在这期间主要负责对敌军的政治攻势,通过各种方式劝降敌军,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

当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传来时,江腾蛟和全师官兵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1949年,江腾蛟继续担任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第一五一师政治部主任。

这支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几乎所有重大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江腾蛟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政干部。

【四】建国初期的快速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江腾蛟继续在军队中工作。

由于他在战争年代的出色表现,组织上对他很重视,不断给他压担子、提拔他。

1952年,江腾蛟被任命为第五十五军215师政委,与师长张镜白一起工作。

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师级主官,责任更加重大。

在这个岗位上,江腾蛟主要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包括官兵的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

1954年8月,江腾蛟又被调任第四十二军政治部主任。

第四十二军是人民解放军的一支老部队,有着光荣的战斗传统。

江腾蛟在这个岗位上主要负责全军的政治工作,包括制定政治工作计划、组织政治学习、开展思想教育等。

1955年10月,江腾蛟被任命为广州军区防空军政委。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空军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防空军作为保卫国家领空的重要力量,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既懂军事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江腾蛟深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上任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他不仅要学习空军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各种防空武器的性能特点。

白天跟着技术人员实地参观装备,晚上挑灯夜战啃理论书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江腾蛟基本掌握了防空军工作的要领。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衔制。

江腾蛟因为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少将军衔。

那一年他才36岁,是开国将军中年龄最小的几位之一。

同时他还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授衔那天,江腾蛟身穿崭新的55式军装,胸前佩戴着闪闪发光的将军肩章和各种勋章,显得意气风发。

当时的江腾蛟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1957年9月27日,江腾蛟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军政委,正式开始了他的空军生涯。

对他来说,这又是一次重要的工作调动。空军第四军驻扎在华东地区,担负着保卫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的防空任务。

1962年3月,江腾蛟被任命为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空四军政委。

1966年3月3日,他转任南空副政委。

这期间,江腾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空军部队的建设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他主要负责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包括组织政治学习、开展思想教育、加强组织建设等。

1966年12月,江腾蛟被任命为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兼空军第四军第一政治委员。

这个职务让他掌握了很大的权力,手下有数万精锐部队。那个时候的江腾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住着宽敞的将军楼,开着专车,身边总是簇拥着一群下属。

可是,正是在这种看似辉煌的表面下,江腾蛟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

特殊时期开始后,各种复杂的政治斗争让他迷失了方向。

1965年开始,江腾蛟经常往苏州跑,去看望一些重要人物。他不再专心于本职工作,而是把大量时间花在了请客送礼上。

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发现这个情况后,当面批评他:"你是空四军政委,还是招待所长?"

可是江腾蛟不但没有改正错误,反而对聂凤智产生了怨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在背后诋毁聂凤智,甚至给聂凤智戴上了"反党野心家"的帽子。

更严重的是,江腾蛟还对许世友进行了冲击。1967年,他竟然搜查了许世友的住所。

许世友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军,性情刚烈,面对这种羞辱,一气之下离开南京回到了大别山老家。

当这件事传到伟人那里时,伟人非常愤怒,明确表示:"此人不正,不可重用。"

1968年4月29日,江腾蛟被正式免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的职务。

而41年后,当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开国少将躺在北京朝阳医院的病床上,用尽最后力气对妻子说出那个深埋心底的请求时,在场的所有人瞬间泪流满面.....

【五】深陷政治漩涡的错误抉择

1968年3月,江腾蛟受到了严厉的冲击。

南京空军机关要求他回去接受群众批判,可是林彪却给吴法宪打电话说:"没有命令,不准江腾蛟离开北京。"

就这样,江腾蛟被保护了起来,暂时住在东交民巷空军招待所。

失去职务的江腾蛟内心充满了怨恨和不甘。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组织亏待了他。

在这种复杂心态的驱使下,他开始接受某些人的拉拢,逐渐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不久,江腾蛟就把家从南京搬到北京,住进了宽街附近的一座中式小院内。

在北京期间,他得到了林彪的多次接见和安慰。

从1965年到1969年,林彪先后6次接见了江腾蛟,对他进行安慰和鼓励,让江腾蛟深受感动。

江腾蛟对此感恩戴德,他曾对空四军政委王维国说,要把空四军建成某人的"巩固的基地、安全的基地、放心的基地、信任的基地"。

他经常说,某位首长一家就是他们的希望,有了他们就有了一切。

为了表达忠心,江腾蛟先后给林彪写了二十多封效忠信,信中表示"一定忠于首长,愿共生死,可以视死如归,一定听首长的话,要我怎么办就怎么办,在所不惜"。

他还说,坐上林彪的车是"保险的车、胜利的车、永远翻不了的车"。

在此期间,江腾蛟还被安排了一些特殊任务。

1966年10月,他按照指示搜查了上海文艺界人士的家,并将搜查到的东西两次送到了指定地点。

11月,他还被委托照顾某个重要人物的子女,专门指定了保卫干事和管理员负责安全和生活。

1967年11月,江腾蛟到北京参加空军党委全会时,林彪的儿子对他说:"有个重要情况给你透露一下,如果吴法宪当了总政治部主任,空军司令员的人选有个考虑,想要你当。"

这句话让江腾蛟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也让他更加死心塌地地跟随某个集团。

【六】参与反革命活动的严重后果

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江腾蛟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危险。

1971年,他参与了一个代号为"571工程纪要"的反革命政变计划。

作为空军的重要人物,江腾蛟在这个计划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1971年3月31日晚上,在上海原少年科技站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成立了一个所谓的"指挥班子",江腾蛟担任了重要职务。

这次会议持续了五个多小时,从晚上十点一直开到凌晨三点多。会议的内容极其危险,涉及到用暴力手段夺取国家政权的详细计划。

更为严重的是,1971年9月8日,他们还制定了具体的暴力行动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直接使用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攻击专列;派遣空军战斗机对专列进行低空轰炸和扫射;在专列经过的铁路桥梁上安装炸药等等。

江腾蛟作为空军的重要领导,在制定这些计划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1971年9月13日深夜,这个反革命集团的首脑携带妻子和儿子,乘坐一架256号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起飞,企图叛逃到苏联。

不料飞机在经过外蒙古温都尔汗上空时失事坠毁,机上9人全部死亡。

消息传来时,江腾蛟正在北京的空军司令部里。当得知首脑已死的消息时,江腾蛟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他知道,自己的末日来了。

果然,事件败露后,中央立即开始了全面清查。

江腾蛟作为这个反革命集团的重要成员,自然成为了重点调查对象。

1971年9月24日,江腾蛟被正式隔离审查,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

【七】法律审判与漫长的监狱生涯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调查,江腾蛟的问题逐渐清晰。

调查结果显示,他不仅参与了反革命集团的各种秘密活动,还在空军内部大搞派系斗争,严重损害了党和军队的团结统一。

1973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开除江腾蛟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这个曾经的开国少将,就这样被永远地清除出了党的队伍。从此,江腾蛟失去了共产党员的身份,也失去了他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军人荣誉。

1975年,江腾蛟的妻子李燕平也受到了牵连,被送到湖北红安县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那个时候的李燕平已经45岁了,从养尊处优的将军夫人一下子变成了农场的劳动者,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1981年1月25日,特别法庭对江腾蛟进行了公开审判。

法庭经过严格的审理程序,认定江腾蛟是反革命集团的主犯之一,判处其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在法庭上,江腾蛟的儿子江新德公开表态:"我父亲的问题是咎由自取。"

这句话体现了家人对江腾蛟错误行为的态度,也表明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立场。

判决下达后,江腾蛟被收押到秦城监狱服刑。

在监狱里,他开始了长达8年的改造生活。

每天除了参加劳动,就是学习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接受思想改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腾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开始真正反省自己的行为。

1981年江腾蛟被判刑几个月后,组织上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批准他保外就医。

1989年9月11日,江腾蛟刑满释放,被安排到山西太原定居。

【八】晚年生活与临终的神秘请求

太原市委对这位曾经的开国少将还是比较照顾的。

组织上在山西体委大院给他安排了两套相邻的两居室住房,江腾蛟夫妇住一套,儿子一家住一套。

每个月还给他200元的生活补助,后来涨到了400元。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待遇已经相当不错了。

江腾蛟的妻子李燕平在丈夫出事后也经历了磨难,1975年被送到农场劳动改造。

1979年,组织上安排她从湖北到北京,后来问题得到了澄清,按行政18级离休,有了固定的退休金。

分别多年的老夫妇终于在太原团聚了。

晚年的江腾蛟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读书、看报上,有时也会练练书法,写一些感悟文章。

李燕平则在家带孙子,帮着儿子照看家务。一家人过着平淡安逸的普通生活。

江腾蛟很享受这种平凡的生活。每天清晨或傍晚,人们总能看到一个老人在小区里散步的身影,有时还会打打太极拳。

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普通的退休老人,居然曾经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开国将军。

2009年,江腾蛟的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

组织上安排他到北京朝阳医院进行救治,可是90岁的高龄加上多年的病痛折磨,他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了。医生们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无法挽回他的生命。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江腾蛟有了更多时间思考自己的一生。

从贫苦农家的孩子到开国少将,再到被开除党籍的罪犯,这种巨大的人生起伏让他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他既为自己早年的革命功绩感到自豪,也为后来的严重错误深深懊悔。

2009年5月8日凌晨,江腾蛟的病情急速恶化。医生告诉家人,老人的时间不多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江腾蛟用尽全身力气,对守在床边的妻子李燕平说出了藏在心底多年的那个请求。

原来,江腾蛟的请求是:"我想...我想再穿一次55式军装。"

听到这个请求,李燕平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作为陪伴了江腾蛟一生的女人,她比任何人都明白这身军装对丈夫的意义。

那是他年轻时的荣耀,是他军旅生涯的象征,也是他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结。

自从江腾蛟刑满释放回家后,每次在电视里看到有人穿着55式军装时,他都会羡慕地盯着看许久,直至眼眶逐渐噙满泪水。

等到听到有脚步声靠近,便转过身悄悄抹去,装作没事人一般。但他这种形于表面的情绪变化,与他朝夕相处的李燕平又怎会察觉不出呢!

有一次,李燕平看到丈夫失落的神情,心疼地问:"你还想穿这身军装吗?"江腾蛟听后显得很局促,转而又变为失落地回应:"当然想,可我还有机会吗?"

这身55式军装对于江腾蛟来说,不仅仅是一套服装,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它代表着他曾经的军人荣誉,代表着他在革命战争中立下的功绩,代表着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虽然他后来犯了严重错误,但那段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历史是无法抹去的。

李燕平强忍悲痛,紧紧握住丈夫已经苍老的双手,声音颤抖地说:"好,你放心,我一定会完成你的心愿。"

随后,李燕平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对这个事情进行了专门商讨。

经过全家一致同意,他们共同起草了一封信交给有关部门。

信中李燕平细数了丈夫出狱后的良好表现,强调他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并着重提到了想要在临终前再次穿上55式军装的请求。

起初,一些部门考虑到江腾蛟曾经犯下的严重错误,对这个请求有些犹豫。

但李燕平并没有灰心,她为了丈夫的遗愿,多次到各级相关部门奔走,反复说明情况。

最终,考虑到江腾蛟曾经是开国少将,在战争年代确实为国家和民族立过战功,而且出狱后表现良好,有关部门最终批准了这个请求,并安排人送了一套55式军装到医院。

2009年5月8日早晨6时01分,江腾蛟在北京朝阳医院停止了心跳,享年90岁。

根据他的遗愿,家人为他穿上了那套心心念念的55式军装。

这位曾经最年轻的开国少将,终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重新穿上了那身代表荣耀的军装。

5月10日,江腾蛟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仪式很简单,李燕平和子女们以发短信的方式通知亲友,短信上写道:"为了不让各位朋友为难,可能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没有及时通报,请各位朋友见谅。"

江腾蛟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从11岁参加红军到90岁去世,他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

他既有过为民族解放事业流血流汗的光荣岁月,也有过背叛党和人民的黑暗时期。

历史客观地记录了他的功与过,后人也将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汲取教训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