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两点半,王磊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基金净值走势图,手指无意识地滑动着。
那条原本陡峭向下的曲线,如今终于爬回了原点。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突然觉得这个数字格外陌生。
"这就回本了?"他喃喃自语,语气里透着不可思议。
三个月前的某个周末,王磊在朋友聚会上听说了那支"明星基金"。酒过三巡,哥们儿拍着胸脯说这支基金半年涨了60%。第二天宿醉未醒,他就把年终奖全砸了进去。结果买完就遇上市场调整,净值一路跳水。"当时真该把那个聚会的账单留着,"王磊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胃里泛酸,"那顿饭吃得可真贵。"
回本的过程就像在玩一场心理拉锯战。最惨的时候账户浮亏接近三成,每次打开手机银行都需要做心理建设。有段时间他甚至卸载了理财APP,眼不见为净。"那时候最怕家里人问起投资情况,"王磊回忆道,"每次都得编个借口搪塞过去。"这种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证券营业部的大厅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客户经理小林见过太多相似的剧情:"很多人都是在市场最热的时候冲进来,然后被套得死死的。"他翻开客户资料,指着一组数据说:"去年新开户的客户中,有超过六成是在上证指数站上3400点后才入场的。"
回本后的选择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投资性格。有人像甩烫手山芋一样立刻赎回,有人则选择继续持有。财经博主"老韭菜"在最新视频里分析:"解套就跑的人往往还会再次入场,然后重复同样的错误。真正赚到钱的,是那些把这次经历转化成经验的人。"
基金公司发布的《个人投资者行为白皮书》显示,持有基金超过三年的投资者中,盈利比例达到71.3%。这个数字对比短期投资者的表现,差距令人深思。某私募基金经理在某次访谈中直言:"市场总在奖励耐心的人,惩罚着急的人。"
社交平台上,关于"基金回本"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有网友晒出自己的持仓记录:"熬了487天,终于见到绿色变红色。"评论区立刻炸开锅,有人羡慕他坚持住,也有人后悔割肉太早。最扎心的评论是:"恭喜回本,但算上通胀和机会成本,真的赚了吗?"
回本这件事,表面看是数字游戏,内里却是人性考验。那些在低点补仓的人,往往能更快翻身。但补仓需要勇气,更需要余粮。"我当时把每个月的闲钱分成三份,"一位投资者分享经验,"跌超过10%就补一份,这样既不会压力太大,又能有效摊薄成本。"
理财专家提醒,回本后最重要的是复盘。当初为什么买入?是跟风还是经过研究?某大学金融系教授在讲座中说:"每一笔投资都应该有明确的逻辑支撑。如果只是因为别人买了就跟进,那下次可能就没这么好运了。"
夜深了,王磊的手机屏幕还亮着。这次他没有看基金净值,而是在搜索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和投资风格。"吃一堑长一智,"他对着屏幕自言自语,"下次至少得知道钱给了谁在管。"窗外,城市的灯火依然闪烁,就像资本市场的波峰浪谷,永远在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