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拉斯号逆袭成主力,冷战地中海守门,退役后被拆解

 169    |      2025-08-20 14:36

德·格拉斯号到底干过啥?说实话,这船的人生路,比许多人的工作史还折腾——你信不信,一艘巡洋舰能干成“烂尾楼”还逆袭上主力,这事儿搁电视剧肯定是年度大爽文,但在现实里,却和法餐里的蜗牛一样,硬是嚼不出点滋味儿来。

怎么说呢?大家是不是也纳闷:法国堂堂海军,搞到最后,居然靠一艘二战遗产来撑场面?

你要问,这船为啥这么特别?

咱先把时间拨回到1937年。

当时法国和意大利闹腾得厉害,两边谁都不肯把脸丢在地中海,火药味十足。

他们都想造点新家伙,刷战力图腾。

法国计划了“拉加利索尼埃级”轻巡舰,好家伙,编了一整套方案,还特意加进了个第六艘——德·格拉斯号。

满打满算,1938年这船在圣纳泽尔造船厂一锤子开工,理想是1942年风风光光出厂。

结果说多了都是泪,1940年一场大溃败,法国变天,德军也不客气,直接占了造船厂。

德·格拉斯呢,只造了个船壳,百分之三十刚达标,就这样晾在船坞里风吹雨淋。

你说这是啥?这就是妥妥的“烂尾楼”啊。

八年时间过去了,真心可以出一本小说。

法国从废墟爬起来,发现家里宝贝都被拆迁了,巡洋舰都不是沉了就是快报废了。

“阿尔及利亚号”被炸没了,“杜肯号”年轻时能撒丫子,现在老得像马路边蹲着晒太阳的猫。

可惜,冷战开场,苏联天天在地中海晃悠,法国哪敢喊“谢谢合作”,手里一点像样的主力都没有。

这时候有人翻出来船坞里那艘德·格拉斯号,拍拍尘土:“这船壳还能用啊!”

重新造,容易么?

1948年一声令下,“续建改造”,硬生生拖了五年,比造新船还让人头秃。

到1953年,好不容易捣鼓上天,命名为“德·格拉斯号”,算是给面子,纪念18世纪法国海军名将。

其实,说白了,这船就是“旧瓶装新酒”,把二战之前那层老皮儿又糊了一遍现代设备。

法国海军也没办法,穷得叮当响,能捡能省全上。

咱要是把这船拿来给现在的舰迷看配置单,估计就一声“嘿,这玩意配得还算齐!”

怎么说呢,吨位不到一万吨,9389吨,比科尔伯特号轻不少,算是轻巡了。

这么个身板专门适合在地中海这种“锅底”里撒欢儿。

火力方面,更有得聊。

主炮安排得满当当——六座127毫米双联装主炮。

你要是对比科尔伯特号,它直接多了两座,射速每分钟能砸出十五发炮弹,快得跟打麻将似的。

射程十八公里,低空飞机来一波,就是炮网伺候。

还有十二门57毫米炮,一层火力网织得密密麻麻。

这玩意要是搁在美军眼里,也得感叹一声“法国炮网够猛”。

当然用处不光这么些。

还能当舰队指挥舰,雷达指挥系统那一套,算是当年海军科技旗舰。

还能带两架水上飞机,平时抬着炮弹去校射,偶尔拿来侦察探路。

续航力也美滋滋,满油能飚八千海里,从法国一口气能疯到非洲再溜回来。

这都属于纸面上的靶子旗舰。

地中海防空哨是它的第一用途。

冷战期间苏联黑海舰队那帮轰炸机喜欢来这片海闹事,德·格拉斯号带着驱逐舰编队满路瞪眼,一看敌机立马开火拦截,堪称“地中海门神”。

殖民地支援跑得也快——你别拿战列舰死笨死笨跟它比。

轻巧灵活不说,火力还比驱逐舰能砸,非洲殖民地要是闹事,127毫米炮一通打炮,地面目标准让你记住法国是谁。

顺便提一句,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它还替英国人补炮炸了埃及阵地,小弟这时还真会两把刷子。

不过说它闪耀,也就是刚服役那几年,法国没啥新船,德·格拉斯号就满世界刷脸,1955年还专门去美国秀了一把火力,被美军点头称赞。

但你要说它能打,真就理想主义过头了。

它的痛,谁懂?

你再怎么改,船壳还是二战前的底子。

旧骨头窝藏火炮,再花哨也是老年人学跳广场舞,表面风采不掩本质。

老生常谈,这船身太脆。

你说设计时拖着152毫米炮,那点纸糊船壳本来就不结实。

战后硬塞进127毫米双联装炮,看起来轻巧,实际上每炮座又大又重。

六座炮加起来,整个船一下子多了五百多吨。

直接造把船压得吃水下沉,摇晃得跟棉花糖一样。

大风浪来一波,船里弹射器能被晃掉,1956年地中海风暴,谁见过水上飞机的弹射器说掉就掉?

别问为什么,每次出航都得省弹药,生怕船身一个不稳就跟纸飞机坠海一样。

更可怕的是防空武器。

这年代导弹刚冒头,美国1955年已经把防空导弹扔上舰了。

法国没钱,导弹没得选,只能挤满炮弹,各种火炮组合成土味防空网。

60年代苏联超音速反舰导弹当道,“冥河”速度近一马赫,你还在等炮瞄准,导弹已经要和你拥抱了。

1967年,埃及用“冥河”蹦出一发,把以色列驱逐舰直接送去见海神,法国海军都吓得捂眼睛——“德·格拉斯要是碰上导弹,活靶子没跑。”

但这些问题还不算完。

二战期间,船壳被德军“黑手”糟践,焊缝里填了偷工减料钢材,还凿了几个不明洞。

后续船底老漏水,每年都要进厂补焊。

甲板质量差,太阳一晒就变形,炮座卡壳,炮手工作的时候顺便拿锤子敲出节奏。

船员都忍不住吐槽,这不是在修,就是在修理路上。

雷达、电路这些电子设备就更玄了。

战后换上新雷达,本来想跟上科技潮流。

可惜电路还是30年代标准,电压像喝了假酒。

雷达黑屏一点不稀奇,火控系统和船身稳定器两派不兼容,瞄炮的时候,船一晃命中率不到二成,就问你服不服?

再就是“独苗”的麻烦。

本来同级要造六艘,全军覆没就它一只“独苗”艰难活着。

地中海舰队防空全靠它。

船必须入厂大修三个月,舰队直接成了“裸奔战士”,苏联轰炸机趁机撒欢侦察,法国海军只能咬牙硬撑,场面一度危险要爆发“事故”。

等到1973年,这船寿命太短了,说长也不长,才服役20年。

60年代末起法国有了新思路——直接上“絮弗伦级”驱逐舰,配马苏尔卡防空导弹,虽不顶尖,至少不是纯炮慢板。

这时候德·格拉斯号还能跑到31节,为啥还不如新驱逐舰快?

吨位重了点,速度慢了点。

再捏炮打飞机?全靠蒙,看着导弹飞来自己就要喊妈妈了。

船壳老化到挂不住油漆,每刷一次先刮掉三层,抗造程度剩下个船名。

1972年开会,军部一致觉得“留着没啥用”,一锤定音,退役。

1973年打包,原计划做博物馆。

可惜一查锈蚀太狠,拆船还比收藏便宜,1979年拖去拆船厂拆了,最后没剩个完整影子,只有个“德·格拉斯号”的名字留档。

这船的故事,放在今天像是法国战后海军凑数的现实教材。

没钱就用旧货,技术落后只能火炮顶着。

德·格拉斯号并不是完美的军舰,但从某种意义上,它是那个年代法军的尴尬代言者。

就像一个本事还行、野心很大、拼命想追时代节奏却总被先天短板绊倒的小人物,最终也只能在时代大潮里浮沉。

有时候你看历史里的这些“逆袭者”,会发现他们莫名带点悲壮感。

拼尽全力想证明自己,但硬件和背景就像鞋里有沙子,怎么换也甩不掉。

德·格拉斯号退场后,法国海军总算搭上“导弹时代”的末班车,却再也没有能靠改装“烂尾楼”逆袭成功的故事。

历史的尘埃落在钢铁上,终归是要化作海浪和记忆。

听完这个故事,你更想聊聊:你觉得如果给“烂尾楼”机会,它能撑得起时代的主力吗?有谁会真的希望旧物翻新比新造更靠谱?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