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县城里最能消费的,不是开厂的,不是做买卖的,而是那些在体制里上班的。”
“我就住县城,真的,这两年饭馆、理发店、房产中介,基本全靠体制内那帮人在撑着。”
“是啊,现在县城经济,眼看着就成了‘公务员经济’。说实话,这架子,真是越撑越吃力了。”
县城经济的尴尬现实:除了“铁饭碗”,没得选?
很多人以为,县城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小桥流水、人情味浓,其实真要细看,经济结构早就偏了。
光看财政就知道,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县,财政收入养不活自己,要靠上面的转移支付才能发工资、保运转。
你去问财政局的人,他真会苦笑:“我们每年能用来搞产业的那点钱,扣掉工资就没剩多少了。”
还有一个你可能没注意的细节:很多县城楼市,谁在买房?体制内占了大半。房产中介张嘴就问:“是公务员吗?”那是因为银行批贷款更稳。你说这县城还能靠谁撑?
体制内撑消费,表面热闹,背后虚得很
咱不是说公务员不努力,而是现在这个经济模型,太不健康了。
很多县城基本就靠体制工资在循环:工资发了,公务员去商场吃饭、买衣服、看电影,看着热闹,其实这是“反哺消费”。
但是这消费一旦断了,就像断了电,整座县城瞬间冷清。
某地财政一紧张,公务员工资拖了一个月,结果那个月县城的房产交易下滑了30%,饭店生意一夜回到疫情初期。工资是油,没油,再好的车也跑不动。
你所在的县城有没有这种感觉:工资一发,街上人多,工资一晚发,整条街空荡荡?
年轻人不敢创业,都挤着考公,问题在哪?
问现在年轻人:“你毕业想干嘛?”八成回答:“先考个编制试试。”
不是他们懒,而是他们太清楚:创业没资源,干私企没保障,真不如进体制稳当点。久而久之,创业、创新的氛围就散了。
有个朋友的弟弟,本来学计算机的,在市里做直播电商干得挺好。后来回老家,说想搞个农产品品牌,结果两年亏了十几万,最后也去考编了。
你说,一个县城,年轻人不想搞事,只想考编,那这个地方还有发展潜力吗?
想要改变?别再只盯着体制工资这口锅
想让县城经济真正活起来,靠工资带动消费,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了:
发展本地特色产业
像浙江安吉那地方,一片竹林,做成了竹地板、竹家居、竹工艺,年产值能过100亿,关键是带动了就业、税收双增长。
还有湖南浏阳,原来靠烟花出名,现在搞文化+旅游+科技,让传统产业活出了新路子。
你看看你老家,有没有可以发掘的“土特产”?有潜力的,千万别让它“深藏不露”。
搞活数字经济、直播电商
现在不比以前,县城不一定非得修厂搞工业。很多地方开始做电商直播,带动本地土货卖到全国。
比如贵州三都搞了一个“妇女电商培训”,结果三千多个农村妇女靠卖辣椒、土豆,居然年入百万也有。
你们那有没有人开始搞短视频、做带货?如果有,那真别笑人家“拍着玩”,说不定是下一个风口。
留住人才、吸引返乡
光靠工资,留不住人。现在有些地方开始搞人才引进,放开配偶就业、孩子上学、住房补贴这些限制,让在外面漂的年轻人愿意回来。
有人说,“县城不缺人,缺的是能折腾的人。”这话说得挺对。
如果你是年轻人,你愿意回县城吗?你觉得要具备什么条件,你才愿意回来干一番事业?
县城想活得好,不能只靠公务员撑着转
一个地方的活力,不能只靠体制工资来续命。真正能撑起经济的,是产业,是创业,是多元的市场活力。
你们那边的县城,现在是靠啥在运转?你觉得哪些办法能让家乡经济真正“活起来”?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自己的看法,也许能碰撞出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