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多地高温少雨,人工增雨能否解旱情燃眉之急?

 58    |      2025-07-29 23:16

最近这段时间,安徽的天气真是让人头大。打开手机一看气温,35℃、36℃、37℃轮番上阵,有些地方甚至还冲到了全国前十。这不是开玩笑啊,大中午出门五分钟就能烤成“红烧肉”,大家都在说,“太阳跟不要钱似的晒”。自从7月1日出梅以来,全省降水量比往年同期少了八成多,有些区域已经连续二十天没见过像样的雨水了。淮河流域和滁州、安庆这些地方干旱黄色预警都挂出来了,其它地区也全线进入蓝色预警状态。网友们纷纷吐槽:“再不下点雨,这庄稼要渴死啦!”、“空调费飙升得比工资还快”。

面对持续晴热高温和缺水压力,各地政府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最近几天,不少市县接连发布公告,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从广德到宁国,从阜阳到临泉,再到界首和太和,每个地方都有详细安排:什么时间打火箭弹,哪里设作业点,用哪种型号设备,都写得明明白白。有网友调侃:“小时候盼着放烟花,现在盼着打‘人造云’。”其实说到底,就是想赶紧给土地喝口水。

不过,说起人工增雨这事儿,不少人心里还是有点疑问。“真的管用吗?”、“会不会有啥副作用?”——这些声音在社交平台上挺常见。我查了一下资料,也咨询过气象局的朋友。他们说,只要天气条件合适,比如空气湿度够大、有云层基础,通过发射特制火箭弹或燃气炮,把催化剂送进云里,就能促进降水形成。这技术其实并不新鲜,全国很多省份都用过,但效果受限于自然条件,并不是每次都能如愿以偿。有时候你忙活半天,也许只落下一场毛毛细雨。不过在当前这么极端干旱的时候,多试总比坐等强。

当然,这项工作安全要求很高。不仅规定非工作人员不能靠近,还反复提醒老百姓别随便捡拾残留火箭弹,更不能私自拆卸处理,否则后果自负。这么一搞,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在大家对科学防灾越来越重视。“安全第一”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一点也马虎不得。

再回头看看背后的原因,今年这种罕见的大范围高温干旱,并不是偶然现象。一来全球变暖趋势明显,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二来本地夏季风偏弱,加上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让安徽成为“蒸笼”。有人感叹,“以前老话讲‘黄梅时节家家雨’,今年倒好,全靠自己求。”专家们预测未来一周,高温依旧唱主角,即便南部偶尔有阵性降水,对整体缓解旱情帮助有限。所以,人造降雨只能算是权宜之计,要彻底扭转困局,还得指望老天爷大发慈悲。

讲真,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是亲历者。不管你是在田间劳作的小农户,是城市里的普通工薪族,又或者是每天操心民生的大大小小干部,都被这场无声战役牵动着神经。有人乐观表示:“只要齐心协力,总会熬过去”;也有人担忧:“以后这种怪天气会不会变常态?”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除了寄希望于科技手段和政策应急,是不是更应该思考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提高抗风险能力?未来,如果极端气候真的成了新常态,我们又该怎么未雨绸缪呢?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