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热潮正盛,中国海军仿佛开启了“下饺子”模式。从2012年辽宁舰服役,到山东舰入列,再到近期万众瞩目的福建舰海试,三艘巨舰正加速驶向深蓝。
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个昔日的海上霸主,却似乎在悄然“变道”。他们将更多目光投向了曾经不那么起眼的两栖攻击舰,而其引以为傲的福特级航母项目,却饱受延期与技术问题的困扰,进展缓慢。
这种看似背道而驰的战略选择,不禁让许多人疑惑:难道中国在猛造航母的路上,不小心踩进了什么“战略误阱”?或者,这背后有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谁对谁错?
中国选择航母,绝非盲目跟风。对于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和日益增长海外利益的大国而言,航母是摆脱近海防御、走向远海护卫的必经之路,更是无可替代的战略平台。
辽宁舰在2012年正式服役,标志着中国航母梦的起航。此后不到十年时间里,辽宁号和山东号两艘航母相继服役,这种建造速度本身就体现了中国海军追求远海护卫能力的坚定决心。
海军专家张军社就曾明确指出,三艘航母的配置,才是确保国家海权持续存在的“黄金标准”。这种“一艘战备、一艘训练、一艘维修”的健康轮转机制,是维持强大海军力量持续在线的根本保障。
有了三艘航母,不仅能保障日常远海任务的持续进行,更能在必要时实现双航母甚至三航母编队的强大联合作战能力。这意味着在复杂的地缘格局下,中国海军能够确保其海上存在,并执行更广阔范围的护卫任务。
近期,2024年,中国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号成功进行海试,这无疑是里程碑式的进展。福建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也是其技术实力的一次巨大飞跃。
张军社评价,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虽然复杂,但其在海试中的表现完全达到预期。这表明中国不仅掌握了这项尖端科技,更在航母的作战效能上实现了质的提升,不再受限于滑跃起飞的诸多制约。
电磁弹射系统,让歼-15重型舰载机能够满油满弹起飞,这大幅提升了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和打击威力。固定翼预警机上舰,更是显著增强了航母编队的侦察预警能力,拓展了其战场感知范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电磁弹射为未来无人机上舰铺平了道路,这无疑将极大地提升航母的综合作战效能,让中国航母在未来的多维较量中拥有更多可能,这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跃升。
将目光转向美国海军,其着力发展两栖攻击舰,并非意味着放弃航母。美国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是全球唯一能真正做到全球部署的国家,无疑是“航母界的天花板”,但这些“吞金巨兽”的维护和升级成本,也在不断挑战其财政底线。
以“福特级”航母为例,其造价爆表,技术问题层出不穷,建造进度也远不及预期。这些都让美国在继续投入巨资建造更多超级航母的问题上,变得更为审慎。
在这种背景下,吨位超过4万吨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开始被赋予新的战略意义。这些舰艇能搭载F-35B垂直/短距起降五代机,使其具备了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和两栖投送能力。
外媒甚至称其为“小航母”或“准航母”。相比核动力航母,它们的成本更低,部署也更为灵活,这让美国海军在面对快速变化的海上安全挑战时,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特别是面对中国日益成熟的反舰弹道导弹,如被称为“航母杀手”的东风-21D和东风-26,大型航母在亚太海域的生存性确实面临挑战。在强对抗环境下,大型航母可能更容易成为“活靶子”。
因此,美国海军提出“分布式杀伤”、“联合全域指挥”和“多域作战”等概念,正是为了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将作战力量分散到更多、更小的作战平台上,可以提高整体舰队的抗打击能力和战场生存性。
两栖舰在这种战略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们能够进行快速反应、前沿伏击和岛礁夺控,更符合未来战争对“灵活、快速、能打”的需求。搭载F-35B的“黎波里号”两栖舰,甚至在一次演练中搭载了20架F-35B,这使得两栖舰在不具备弹射器的情况下,也能拥有五代机作战能力,足以应对中小型冲突,展现出强大的战术适应性。
然而,无论中美,各自的海军发展之路都并非坦途,都面临着各自的现实挑战。美国海军虽然在战略上向两栖舰倾斜,但这些项目同样问题缠身,甚至暴露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困境。
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2024年底发布的报告,美国海军两栖舰艇的整体战备率已跌破50%,降至46%的低位。这意味着近一半的两栖舰艇无法随时投入作战,这无疑对其“快速反应”和“分布式部署”的战略构想造成了巨大冲击。
近期,2024年4月,“拳师号”两栖舰在出港部署后,仅仅因为主轴和船舵故障,就不得不被迫折返,一“趴窝”就是近三个月。这不仅暴露了其维护与战备的深层问题,也让外界对其舰艇可靠性产生了疑问。
新舰的建造进度也一波三折。美国公布LHA-8“布干维尔”号两栖攻击舰的交付日期,从原定的2025年10月推迟至2026年8月,总成本额外增加了6800万美元。而LHA-9“费卢杰号”的交付更是延至2030年。
亨廷顿·英格尔斯造船厂曾多次呼吁海军,应保持每四年开工一艘的稳定节奏,以维持其脆弱的产业工人队伍和供应链。这些问题都指向美国海军在舰艇建造、维护和人员储备上存在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反观中国海军,尽管航母事业如火如荼,但与美国几十年积累的航母经验相比,中国航母体系尚处于“搭架子”阶段,在体系融合、人员培训和实战经验上,确实还有一定差距,这需要长期的积累。
我们或许也该反思,是否将过多资源集中在单一的“航母梦”上,而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战略维度。毕竟,“造大舰等于强国”的思维,有时也可能陷入误区,真正的强国是体系的强大和实战的效能。
未来海战的形态,绝非单纯的航母对轰,它将是无人舰集群、导弹袭杀、网络战、空天打击等多维立体较量的综合体现。中国海军需要回答的,是航母如何更好地与火箭军、空军、电子战部队等协同作战,形成真正的海空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
中美两国海军看似迥异的航线,实则都是基于各自国家战略现实、发展阶段与具体需求所作出的理性抉择。这并非简单的谁“被骗”或谁“更聪明”,而是对各自国家利益和安全环境的深刻理解。
美国凭借其遍布全球的基地网络和庞大的核动力航母群,将两栖舰作为其灵活、低成本的补充,以应对未来的分布式作战需求。这是一种基于现有优势的“精打细算”,旨在保持其全球霸主地位。
中国则为守护漫长的海岸线,拓展日益增长的海洋利益,坚定不移地以航母为核心,构建一支能够走向远洋的强大舰队。这更是其作为大国崛起的必然身份象征,也是摆脱近海防御、走向远海护卫的不可替代平台。
大国海权的锻造,既需要洞察他山之石的经验和教训,更需要坚守自身坐标,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中国海军正以自主创新的巨笔,在浩瀚深蓝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篇章,通向守护和平与繁荣的未来。